王逢寻隐者不遇似行者无踪
常州府江阴人王逢(1319—1388),字原吉,以其才华横溢闻名当世。元至正年间,他创作了《河清颂》,这部杰出的诗篇不仅展示了他的文学造诣,还赢得了台臣的赞赏和推荐。
然而,王逢并未因荣誉而放弃隐居的生活。他避开政治的喧嚣,迁徙到了淞之青龙江,再次搬迁到上海乌泥泾,这里的宁静环境成为了他筑草堂、自号“最闲园丁”的理想场所。在那里,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与世无争。
尽管张士诚征辟时,他被邀请担任重要职务,但王逢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他利用自己深厚的学识,为张氏提供了一系列策略,使得他们能够抵御朱氏的侵扰。明洪武十五年,当朝廷以文学录用人才时,王逢再次拒绝官位,上书坚守自己的立场,即使有司不断敦促他出山辅政,也没有动摇他的决心。
直到晚年,王逢仍然保持着独立不羁的态度,将自己定位于席帽山人。这一身份象征着他对传统与现实之间苦乐参半的心境,以及对个人自由和精神追求的执着追求。他的诗歌作品中充满了怀古伤今的情感,对于张氏家族衰落以及那个时代的一切变革都有着深刻的反思。在历史长河中,王逤留下了一部丰富多彩的人物志——《梧溪诗集》七卷,其中详细记录了元末至明初那些动荡年代中的人物国事事件,这些内容对于史家而言是宝贵的资料。
综上所述,王逤是一位既有才华又保持独立精神的人物,其生命轨迹如同一首流畅优美的小曲,无论是在文学创作还是在历史舞台上,都留下了一笔不可磨灭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