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真实创业故事从下岗柔弱到艰苦致富的传奇转身
朱金凤曾是沈阳的机电厂工人,生活虽然不富裕,却也安稳。然而,80年代末期,当时的经济形势使得她失去了“铁饭碗”。面对女儿的无辜眼神和自己无法承受的困境,她内心充满了愧疚与挣扎。
命运似乎在这个关键时刻对她又提出了更大的考验。她病倒了,被诊断为绝症,这让她的世界瞬间崩塌。身为一位母亲,她必须面对工作丢失、治病欠债等种种问题,但朱金凤并没有放弃。她在医院期间看到了许多女性出租车司机,这个职业启发了她,让她决定用治疗时间学习开车。
尽管医生和丈夫都反对,但朱金凤坚持自己的决定。在北镇,她开始学起了驾驶,一路上因为体弱多病,只能坐在坐垫下方才能接触方向盘,整整一天下来,就连坐炕都会感到疼痛。但她并未退缩,而是在几个月后成功拿到了驾驶证,并购买了一辆旧面包车开始经营客运业务。
作为当时唯一的一名女司机,她无畏地在白天黑夜、冬寒夏暑之间跑来跑去。这段艰难但充满希望的经历,为她的未来打下了坚实基础。经过3年的努力,1991年的时候,朱金凤积累了一笔超过30,000元的大钱,这对于当时来说是一个小小的财富。
这次旅行中,有一次看到北京街头的人们用白面换大米的情景,让朱金凤想到了家乡丰富的大米资源。她意识到有机会可以将这些资源带到北京销售,因此决定利用积蓄建厂房、购置设备,从事米业加工。此举标志着她的创业之路正式展开。
创业道路上,每一步都是艰辛。当初,由于粮源不足,她不得不早早出发去周边乡镇收粮,每天4点钟就要起床;而且为了多收一些粮食,有时候午餐都顾不得吃。而最难以忍受的是,在寒冷中跟随押粮团队,不仅手脚冻得僵硬,还因为稻糠呛得不断咳嗽。然而,即便如此,她依然坚强地挺过了创业初期的挑战,最终建立起五峰米业加工有限责任公司。
经过几年的发展,该企业资产总值达到1.5亿,其下设24个分厂,有员工2000人。不仅如此,该集团还引进日本佐竹全自动水稻深加工生产流水线20条,可以每日处理500吨产品,“五峰”系列产品遍布全国26个省市,并出口至俄罗斯、蒙古、日本、韩国及吉尔吉斯坦等国家和地区,使其走向了一条健康可持续发展之路。
尽管取得巨大成就,但朱金凤从未停止思考如何进一步推动企业发展。她计划推出新的项目——米糠油,以提高产品附加值并实现农产品精深加工。这项新项目预计将年产8000吨精品米糠油,并实现销售收入超亿元。在这个过程中,五峰米业集团引进德国技术,并完成两条生产线的安装调试工作,为项目投产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