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氏璧的故事和氏璧与传国玉玺充满神秘色彩

  • 名句
  • 2025年03月30日
  • 接下来古朝网为大家分享的是和氏璧的故事 :和氏璧与传国玉玺充满神秘色彩,希望以下内容能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和氏璧的故事 ! 王朝更迭是历史必然,不过中西方在封建社会时期,在君权方面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君权神授”,历代君王在执掌政权之初,都会为自己找出许多佐证以证明自己称帝是“天命所授”,所谓“玉玺”只不过是这些&ldquo

和氏璧的故事和氏璧与传国玉玺充满神秘色彩

接下来古朝网为大家分享的是和氏璧的故事:和氏璧与传国玉玺充满神秘色彩,希望以下内容能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和氏璧的故事

王朝更迭是历史必然,不过中西方在封建社会时期,在君权方面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君权神授”,历代君王在执掌政权之初,都会为自己找出许多佐证以证明自己称帝是“天命所授”,所谓“玉玺”只不过是这些“形式性”佐证当中的一个,所以并无“正不正统”之说。
和氏璧的由来
和氏璧是历史上著名的美玉,在它流传的数百年间,被奉为“价值连城”的“天下所共传之宝”。
春秋时,楚人卞和在楚山,一说荆山(今湖北南漳县)看见有凤凰栖落在山中的青石板上,依“凤凰不落无宝之地”之说,他认定山上有宝,经仔细寻找,终于在山中发现一块玉璞。
卞和将此璞献给楚厉王。然而经玉工辨认,璞被判定为石头,厉王以为卞和欺君,下令断卞和左脚,逐出国都。
武王即位,卞和又将璞玉献上,玉工仍然认为是石头,可怜卞和又因欺君之罪被砍去右足。
及楚文王即位,卞和怀揣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以致满眼溢血。文王很奇怪,派人问他:“天下被削足的人很多,为什么只有你如此悲伤?”卞和感叹道:“我并不是因为被削足而伤心,而是因为宝石被看作石头,忠贞之士被当作欺君之臣,是非颠倒而痛心啊!”这次文王直接命人剖璞,结果得到了一块无瑕的美玉。
为奖励卞和的忠诚,美玉被命名为“和氏之璧”,这就是后世传说的和氏璧。
楚王得此美玉,十分爱惜,都舍不得雕琢成器,就奉为宝物珍藏起来。又过了400余年,楚威王为表彰有功忠臣,特将和氏璧赐予相国昭阳。昭阳率宾客游赤山时,出玉璧供人观赏,不料众人散去后,和氏璧不翼而飞。
50余年后,赵国人缪贤在集市上用五百金购得一块玉。令人始料未及的是,经玉工鉴别,此玉就是失踪多年的和氏璧。赵惠文王听说和氏璧在赵国出现,遂据为己有。
秦昭王获悉此事后,致信赵王说,愿以秦国十五座城池换取玉璧。越王慑于秦国威力,派蔺相如奉璧出使秦国。机智过人的蔺相如不辱使命,设计取回玉璧,送回赵国。这就是成语“完璧归赵”的典故。
公元前228年,秦灭赵,和氏璧最终还是落入秦国手中,不幸的是,和氏璧从此从历史记载中消失了。传说中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和氏璧制成了传国玉玺。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横扫六国统一天下。王号不足以传其功业,认为自己德过三皇,功过五帝,各取一个字,自称始皇帝。相传,又命李斯用和氏璧刻制传国玉玺,以作为“皇权天授、正统合法”之信物。大小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历代帝王皆以得此玺为正统象征,奉若奇珍。得之则象征其“受命于天”,失之则表现其“气数已尽”。历代欲谋帝王之位者必须要有传国玉玺作为自己受命于天的象征。
以上都是野史所述,反观正史,《史记·秦始皇本纪》和《史记·李斯传》中对此事只字未提。在《汉旧仪》有所记录,皇帝六玺:“皇帝行玺 ”、“皇帝之玺”、“皇帝信玺”、“天子行玺”、“ 天子之玺”、“天子信玺”,唯独没有传国玉玺。倒是在《三国志》中有所提及: “坚入洛,扫除汉宗庙,祠以太牢。坚军城南甄官井上,旦有五色气,举军惊怪,莫有敢汲。坚令人入井,探得汉传国玺,文曰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方圜四寸,上纽交五龙,上一角缺。”不过我觉得可信度极低,因为在《孙策本传》中像这样的大事竟然没有提到。不经让人遐想,传国玉玺是否是当时的人杜撰出来,为的只是宣示自己地位的合法性。
如今的影视剧中倒是经常出现传国玉玺的身影。先不论玉玺是否真的存在,就算依野史中所记,秦始皇真的命李斯刻制玉玺。那么这玉玺真的像电视剧中那样吗?
传国玉玺的沉浮
姑且不论传国玉玺是否是用和氏璧琢制的,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确实曾令玉工雕琢过一枚皇帝玉玺,称之为“天子玺”。据史载,此玺用陕西蓝田白玉雕琢而成,螭虎钮,一说龙鱼凤鸟钮玉玺上刻文是丞相李斯以大篆书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
传国玺自问世后,就开始了富有传奇色彩的经历。传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南巡行至洞庭湖时,风浪骤起,所乘之舟行将覆没。始皇抛传国玉玺于湖中,祀神镇浪,方得平安过湖。8年后,当他出行至华阴平舒道时,有人持玉玺站在道中,对始皇侍从说:“请将此玺还给祖龙(秦始皇代称)。”言毕不见踪影。传国玉玺复归于秦。
秦末战乱,刘邦率兵先入咸阳。秦之君子婴将“天子玺”献给刘邦。刘邦建汉登基,佩此传国玉玺,号称“汉传国玺”。此后玉玺珍藏在长乐宫,成为皇权象征。西汉末王莽篡权,皇帝刘婴年仅两岁,玉玺由孝元太后掌管。王莽命安阳侯王舜逼太后交出玉玺,遭太后怒斥。太后怒中掷玉玺于地时,玉玺被摔掉一角,后以金补之,从此留下瑕痕。
王莽垮台后禁卫军校尉公宾,立刘盆子传国玉玺,一度挂在是赤眉军首领的头颈上。最终落到汉光武帝刘秀手里,并传于东汉诸帝。东汉末,十常侍作乱,少帝仓皇出逃,来不及带走玉玺,返宫后发现玉玺失踪。旋“十八路诸侯讨董卓”,孙坚部下在洛阳城南甄宫井中打捞出一宫女尸体,从她颈下锦囊中发现“传国玉玺”,孙坚视为吉祥之兆,于是做起了当皇帝的美梦。不料孙坚军中有人将此事告知袁绍,袁绍闻之,立即扣押孙坚之妻,逼孙坚交出玉玺。后来袁绍兄弟败死,“传国玉玺”复归汉献帝。
三国鼎立时,玉玺属魏,公元220年,曹丕命人刻下”大魏受汉传国玺“。公元265年,司马炎篡权建立晋,得玉玺。西晋末年,北方陷入朝代更迭频繁、动荡不安的时代。“传国玉玺”被不停地争来夺去。晋怀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玉玺归前赵刘聪。东晋咸和四年(公元329年),后赵石勒灭前赵,得玉玺;后赵大将冉闵杀石鉴自立,复夺玉玺。此阶段还出现了几方“私刻”的玉玺,包括东晋朝廷自刻印、西燕慕容永刻玺、姚秦玉玺等。到南朝梁武帝时,降将侯景反叛,劫得传国玉玺。不久侯景败死,玉玺被投入栖霞寺井中,经寺僧将玺捞出收存,后献给陈武帝。
就这样,在这个朝代更迭频繁,动荡不安的年代,传国玉玺就被争来夺去。
唐朝初期,李世民并没有传国玉玺,贞观四年李靖率军讨伐突厥;同年萧皇后,突然与元德太子返归中原,传国玉玺归于李唐。
唐末天下大乱,公元907年朱全忠(朱温)废掉唐哀宗得传国玉玺建立后梁,公元923年后梁被灭建立后唐,传国玉玺也随着进入后唐,最后一个掌握玉玺的皇帝李从珂被契丹击败,持玉玺登楼,玉玺至此下落不明。后周建立后,开国皇帝郭威当时就已经找不到玉玺了。
也有一说真正的传国玺失踪于东汉末年,徐璆献给曹操的并非原物,因为魏朝成立后自刻传国玺,玺文同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但顺序是从左至右,而非秦玺的从右至左。那么这样这个王朝实际上算不得是正统吧?正统与正义不过是吃干抹净后用来擦干嘴边血迹的一张餐巾纸而已[摊手]有没有传国玉玺实在是没啥意义,“力”才是正统,才是正义。
真假传国玉玺
由于历代统治者极力宣扬获得传国玺是“天命所归”、“祥瑞之兆”,自宋代起,真假传国玺屡经发现。如宋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咸阳人段义称修房舍时从地下掘得的“色绿如蓝,温润而泽”、“背螭钮五盘”的玉印,经翰林学士蔡京等13名官员“考证”,认定是“真秦制传国玺”的玉印。然而,据后世人考证,这是蔡京等人为欺骗皇帝而玩的把戏。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户县毛志学在泥河里得玉玺,由陕西巡抚熊羽中呈献孝宗皇帝。相传元末由元顺帝带入沙漠的传国玺,曾被后金太宗皇太极访得,皇太极因而改国号“金”为“清”。但清初故宫藏玉玺39方,其中被称为传国玺者,却被乾隆皇帝看作赝品,可见传国玺的真真假假实难确定。据说真正的传国玺是明灭元时,被元将带到漠北了。真正的传国玺是否和氏璧所为?又流向哪里?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玉玺上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清乾隆,6.8X6.8cm。
乾隆三年(1738年),民夫在江苏宝应县界首疏通河道时,挖得一方玉玺,立即引起地方官的高度重视,由原任直隶延庆州知州郭浩,呈送江南河道总督高斌,高斌进献给乾隆帝。乾隆帝由材质确定这方传国玺并非玉质,进而确认这方玉玺并非传说中的传国玺。因认为该玺,“古泽可爱,其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其篆法又与《辍耕绿》所摹蔡仲平本颇合,而视为完好旧器,藏之别殿”,作为古玩进行收藏。 清室善后委员会清点物品时在乾清宫西暖阁发现,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
明清两朝人士对“传国玉玺”的态度,已经与以往时代有所不同。据《明史·舆服志·皇帝宝玺》载,礼部尚书傅瀚谈及地方送来的传国玺时评论道:“自秦始皇得蓝田玉以为玺,汉以后传用之。自是巧争力取,谓得此乃足已受命,而不知受命以德,不以玺也。故求之不得,则伪造以欺人;得之则君臣色喜,以夸示于天下。是皆贻笑千载。”清高宗御制《国朝传宝记》也说:“会典所不载者,复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一玺,不知何时附藏殿内,反置之正中。按其词虽类古所传秦玺,而篆文拙俗,非李斯虫鸟之旧明甚……若论宝,无非秦玺,既真秦玺,亦何足贵!乾隆三年,高斌督河时奏进属员浚宝应河所得玉玺,古泽可爱,又与《辍耕录》载蔡仲平本颇合。朕谓此好事者仿刻所为,贮之别殿,视为玩好旧器而已。夫秦玺煨烬,古人论之详矣。即使尚存,政、斯之物,何得与本朝传宝同贮?于义未当。
总之,传国玉玺在中国历史上至今还是一个未解之谜,可能尘封在某个角落不为人知,但不管怎样,它没有在中国近代纷乱的时期被外国人盗走,也没毁于“浩劫”也算是它的幸运之处了吧。
历经二十多个王朝传国玉玺一千五百年的迷踪
传国玉玺又称传国玺,秦以后历代帝王相传的玉玺,为秦始皇所作,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李斯所写篆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传国玺贯穿中国历史长达1500多年,忽隐忽现,秦以后历代帝王争以得玺为符应。确为天下所共传宝,国之重器。
春秋时,楚国人卞和在山中得一璞玉,献给厉王。王使玉工辨识,说是石头,以欺君罪断卞和左足。后武王即位,卞和又献玉,王仍以欺君罪再断其右足。及文王即位,卞和抱玉哭于荆山下。文王派人问他,他说:“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文王使人剖璞,果得宝玉,因称和氏璧。楚威王时,相国昭阳灭越有功,威王将和氏璧赏赐于他。不久,昭阳在水渊畔宴宾客赏璧,是时有人云渊中有大鱼,众人离室至渊边,回席后发现和氏璧失踪,怀疑为门人张仪所窃,拘张仪遍审无果。张仪一气之下,离楚入魏,再入秦,秦惠文君十年,拜为秦相,游说诸国服从秦国,以使节入楚,瓦解齐楚联盟。后楚败,秦取楚汉中之地。
战国时,赵惠文王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遗书赵王,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当时秦强赵弱,赵王怕给了璧得不到城,蔺相如自愿奉璧前往。至秦国,献璧后,见秦王无意偿城,当廷力争,设法取回原璧,送回赵国。
公元前228年,秦王嬴政破赵得和氏璧。嬴政一统天下后,称始皇帝。命李斯于璧上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咸阳玉工王孙寿将和氏璧磨平,雕琢为玺。这便是传国玺。
公元前207年10月,刘邦率军至灞上,秦王子婴捧玺跪于咸阳道上,秦灭亡,传国玺归刘汉所有。
西汉末,外戚王莽篡权,时孺子刘婴年幼未立,玺藏于长乐宫太后处。王莽派人前去索要,太后大骂来人,无奈,掷玺于地,摔坏一角,王莽令工匠用黄金补上。
后王莽兵败被杀,禁卫军校尉公宾得到传国玺,赶至宛,献于刘汉更始帝刘玄。
公元25年,赤眉军杀刘玄,立刘盆子。后刘盆子兵败宜阳,将传国玺拱手奉于刘秀。
东汉末年,宦官专权。灵帝熹平六年(公元177年),袁绍入宫诛杀宦官,段珪携帝出逃,玉玺失踪。
献帝时,董卓作乱。孙坚率军攻入洛阳,兵士见宫中一井晨有五彩云气,遂使人入井,得传国玺。孙坚将玺秘藏于妻吴氏处。后袁术拘孙坚妻,夺玺。袁术死后,荆州刺史徐璆携玺至许昌,时曹操挟汉献帝在此,至此,传国玺又归汉室。
公元220年,曹丕篡权,逼献帝禅让,汉亡。曹丕使人在传国玺肩部刻下隶字“大魏受汉传国玺”。
公元265年,司马炎同样篡权,称晋武帝,传国玺归晋。
公元311年,前赵刘聪虏晋怀帝司马炽,玺归前赵。
公元329年,后赵石勒灭前赵,得玺,在右侧加刻“天命石氏”。
公元350年,再传冉魏,后冉魏乞求东晋军救援,传国玺为晋将领骗走,并以三百精骑连夜送至首都建康(南京),这样,传国玺重归晋朝司马家。
在南朝,传国玺历经了宋,齐,梁,陈的更迭。
公元618年3月,隋炀帝杨广被杀于扬州江都,隋亡。萧后携太子元德带传国玺遁入漠北突厥。
唐朝初,太宗李世民因没有传国玺,遂刻了几方“受命宝”“定命宝”之类的玉玺聊以。
贞观四年(公元630年),李靖率军讨伐突厥,同年,萧后突然与元德太子返归中原,传国玺归于李唐。
唐末,天下大乱,公元907年,朱全忠废唐哀宗,夺传国玺,建后梁。
公元923年,后梁灭,建后唐,传国玺也随之到了后唐。
公元936年,石敬瑭带契丹军攻至洛阳,末帝李从珂怀传国玺登玄武楼,传国玺从此失踪。
后周太祖郭威时,遍寻传国玺不着,无奈刻了“皇帝神宝”等两方印玺,一直传至北宋。
北宋哲宗(公元1086年~公元1100年)时,农人段义犁地时发现传国玺,送至朝廷。各部各阁的大学士经过多方论证,依据前朝的遗迹,最终确认为始皇帝所制的传国玺。
最无聊的是自称为道君皇帝的宋徽宗,他一下子刻了十方印玺,各有各的用处。
公元1126年,靖康之乱后,徽钦二帝被掠,传国玺也被大金国掠走,后不知所踪。
公元1294年,元世祖忽必烈去世,在大都传国玺忽现,叫卖于市,伯颜命人购得。也是这个伯颜曾经将元朝从各国收缴来的历代印玺磨平,分发给王公大臣刻制私人印章。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建康称帝,建大明。蒙古朝廷逃往蒙古草原。
明朝初,明太祖遣徐达入漠北,追击遁逃的蒙古朝廷,以期得到传国玺,这是历史上最后的有关传国玺的记载,最终还是空手而返。
后金皇太极时,察哈尔归降献上玉玺实则赝品皇太极却视若珍宝拿来登基
后来相传,在逐出溥仪出紫禁城时,人们还在寻找传国玺。不止冯玉祥,很多军阀都曾逼问过溥仪玉玺的下落,后来做了伪满洲国傀儡皇帝的溥仪甚至曾不耐烦地说:给日本人了!
至此,经历了一千五百多年风风雨雨的传国玺就此湮没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