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翼一将功成万骨枯
,诗文双绝的清代巨匠
赵翼(1727-1814),字云崧,一字耘崧,号瓯北,是清代著名的诗人、史学家。阳湖人(今江苏常州)。乾隆二十六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以才华横溢闻名于世。
早年生长在一个不显赫的家庭,他自小便展现出了极高的学问和文学才能。在父亲去世后,他孤苦伶仃,但依然坚持学习,不断提升自己。十九岁时考入府学成为秀才,并通过应聘为富家课徒来维持生活。
乾隆十四年,他私塾职被解雇,无奈之下他离家北上投奔亲戚。在京城期间,他受刑部尚书刘统勋器重,被延至家中纂修《国朝宫史》三十六卷。此后,他连续考取明通榜,并在会试中败北,但仍旧以文理畅通之姿担任礼部教习、内阁中书。
乾隆二十一年入直军机,此时正值清廷兴兵征计西北准噶尔,军事文书往返频繁,为赵翼崭露头角提供了良机。他因扈从行在或伏地草奏,一切应奉文字,都能迅速完成,为君不待命。这段经历使他备受推崇,被视为有才华的人选。
乾隆三十一年出任广西镇安知府,在任期间,因购马补济滇军,有关部门改用大筐代替旧小筐收敛粮食,这对百姓来说是一种苛政。赵翼允许改回旧筐纳粮,从而改变了常平仓谷出轻入重的弊端,同时对横征暴敛的监仓奴和书吏严加惩处,制定了各种利民的改革措施,使得镇安百姓感激涕零。
他的治绩也被嘉奖,最终调守广州知府,又曾任贵州贵西兵备道。在这段时间里,他查处多起案件,对于两铅厂谋私利造成亏空的大官员进行了严厉处理,也除去了短缺工资运费等多种弊端。但是,由于参与过缅甸战役并建有功,而后又涉及广州平海盗事件,上司知道他积极工作,便提拔他担任高级官职。但是在一次调查中,被发现存在问题,最终降级,并最终辞官归隐。
然而,在归隐后的几十年间,赵翼并未停止写作与研究。他撰写了大量文献,其中包括《廿二史札记》、《陔馀丛考》、《檐曝杂记》、《皇朝武功纪盛》,这些作品展示了其深厚的历史知识和卓越的心智能力。特别是《廿二史札记》,虽然当初未受到重视,却后来被认为是朴学时代创造性思维的一个典范,其批判精神与研究方法至今仍受推崇。
赵翼也是位杰出的文学家,以五言古诗最为著称,有诗集53卷及《瓯北诗话》。他的文学思想主张“性灵”,反对复古倾向,与袁枚、张问陶合称“清代性灵派三大家”。尽管如此,当时很多人的认识还停留在形式主义上,对其所创新的理解不足,所以他的文学成就直到晚期方始得到认可。而现在,我们可以看到他的贡献已经超越时代,将中国传统文化带到了更宽广的地平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