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卧长安街问君此去何时
元好问,金朝文学家、藏书家,以诗词风格沉郁,多伤时感事著称。生于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字裕之,号遗山。出身北魏鲜卑族拓跋氏,是唐诗人元结的后裔。
七岁能作诗十四岁从学郝天挺,六载而业成。他在兴定五年(1221)中博学宏词科,被授予儒林郎和国史院编修职位,并历任镇平、南阳、内乡县令。在八年秋季,他受诏入都担任尚书省掾及左司都事一职,最终转为员外郎。
金朝灭亡后,不仕新朝,而是以著述自任。他采集了大量金代君臣的言行往事,将其编纂成百余万言的实录,这些资料对后来的《金史》编写有着重要作用。此外,他还著有《壬辰杂编》等作品,其中包含了大量历史资料和文学批评。
元好问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还是一位深具才华的历史学者和藏书家。他收集并整理了大量古籍,对中国古代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作品中,有许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如《岐阳》、《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等,这些诗篇充满了悲凉与绝望,为他赢得了一代文坛盟主的地位。
他的墓碑上,只题七个字“诗人元好问之墓”,显示出他对自己诗歌创作的重视与肯定。而“诗狂他日笑遗山,饭颗不妨嘲杜甫。”这句更是表达了他对自己才华的极高评价。至今存留下来的1388首诗和384首词,是研究元好问及其时代文化不可或缺的文献资料。
除了作为一名伟大的文学家以外,元好问还是一个掌握多种艺术形式的人物。他撰写散曲仅九首,但每一首都展现出了开创性的力量。他的笔记小说集《续夷坚志》,也是当时的一部优秀短篇小说代表作之一。
总体来说,元好问以其卓越的地质地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同时也为研究金朝乃至整个宋末到清初期间的大量文艺作品提供了宝贵的情报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