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笔下的陈献章历史的见证者与文学的缔造者
在那遥远的明代,广东新会的一位杰出学者陈献章(1428—1500)以字称公甫,号为石斋,晚年更自号石翁。他的居所位于白沙里,因此世人尊称他为白沙先生。在正统十二年的春天,他两次应试未能及第,这让他深感沮丧,但并未影响他对理学的热爱。他跟随吴与弼学习了半年之后返回家中。
在家中,他筑起了一座阳春台,用来阅读书籍和沉思。这一段时间里,他几乎不出门,只是偶尔涉足京城。有一次,当时任国子监祭酒的邢让见到陈献章时,不禁惊叹于他的真儒气象,最终将其推荐出来担任翰林检讨。在成化十九年的某个秋日,陈献章请求退休归隐,以此结束了他的仕途生涯。
陈献章的一生注重静心与内省,他教学时总是端坐而已,而非喧哗闹事。他通过静心来培养自己的品格,这种方式使得许多人赞誉他为“活孟子”。除了文学创作之外,陈还擅长书画艺术。在山间生活的时候,如果偶尔没有笔墨可用,就使用束茅草代替,一时间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被后人称之为“茅笔字”。他的作品多以墨梅图画著称。此外,他还留下了《白沙诗教解》、《白沙集》等重要文献,为后世留下宝贵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