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诗人陈献章
在那遥远的明代,广东新会的一片江南水乡里,有一位杰出的学者,他的名字叫陈献章(1428—1500),字公甫,号石斋,晚年更自称为石翁。他的居所白沙里,就像是一座知识的殿堂,每当夜幕降临,他便以静为主,在这里潜心研究古籍。
正统十二年的春天,当他两次考取礼部没有成功时,他并未气馁,而是选择了与吴与弼学习理学,这段时间短暂而深刻。在这期间,他对儒家经典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回到家中后,他筑起了一座阳春台,不再出门,只是沉浸在书海之中,数年如一日。
不久后,国子监祭酒邢让听闻他的才华,便惊讶地发现这个真实的儒生。他被授予翰林检讨的高职,但陈献章却请求终身养老,从此回到了故乡。他的教学方法简单而有效,就是端坐澄心,在静谧中寻找道理。这一点被兰溪姜麟赞誉为“活孟子”。
除了文学创作外,陈献章还是一位书画大师。他喜欢用茅草代替笔墨创作,这种独特的手法很快流行开来,被人称为茅笔字。他最擅长的是绘制墨梅,每一次挥毫泼墨,都能捕捉到自然界中的美丽瞬间。至今,我们仍可以通过《白沙诗教解》和《白沙集》这些著名作品感受到他的智慧和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