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溯宁的云基地组织追逐梦想的物品创业故事

  • 历史
  • 2025年02月16日
  • 中年危机后的云计算梦想 在45岁那一年,田溯宁遭遇了人生的“中年危机”。那个时刻,他作为亚信创始人、原中国网通CEO、宽带资本董事长的身份,都显得无关紧要。他的习惯是每年在硅谷待上一两个月,深度吸收新技术潮流。但是在美国洛杉矶的一次谈话中,与张明正(趋势科技董事长)共同探讨未来,他们发现自己都迷茫了:还有哪种新技术能让他们焕发青春? 半年的时间里,他们试图寻找Wi-Fi的商业模式

田溯宁的云基地组织追逐梦想的物品创业故事

中年危机后的云计算梦想

在45岁那一年,田溯宁遭遇了人生的“中年危机”。那个时刻,他作为亚信创始人、原中国网通CEO、宽带资本董事长的身份,都显得无关紧要。他的习惯是每年在硅谷待上一两个月,深度吸收新技术潮流。但是在美国洛杉矶的一次谈话中,与张明正(趋势科技董事长)共同探讨未来,他们发现自己都迷茫了:还有哪种新技术能让他们焕发青春?

半年的时间里,他们试图寻找Wi-Fi的商业模式,但最终没有找到答案。这使得两人开始怀疑是否应该退休。然而,在张明正的一个电话后,他们决定继续前行,那个夏天,他们一起访问了硅谷的创新型中小企业,最终认定云计算是中国前所未有的机会。

四年之后,当微软大中华区董事长兼CEO梁念健、英特尔中国区总裁杨叙、用友软件董事长兼CEO王文京和张明正再次聚首时,田溯宁已经将“云基地”建在了北京亦庄开发区。

参加万事达董事会期间,田溯宁在丘吉尔故居发现一个便条:1912年1月,英国舰队在寻找动力源时,对用本土煤还是新石油产生分歧。当时海军大臣丘吉尔力排众议,选石油为动力,最终促成皇家舰队海上称霸。田溯宁当即把这个故事编成短信,并附上一句:“今天的海洋是数据信息,云计算会是这个时代的石油动力吗?”

他不仅对国家与人类命运思考,而且愿意谈论科技报国与理想。他感慨说:“过去,我们没有‘心’,没有‘魂’。”以前我们不能做芯片,也不能做操作系统,但随着云计算的出现,这一切都变了。在聊天时,他提到了杨致远给他的启发——如何管理几十台甚至上百台机器,使得操作系统变得更加强大。

于是,他和杨致远以及其他IT大佬们走到了一起。他们决定共同创造一个“故乡的云”,这也是田溯宁一直心中的产业报国的情怀。他虽然不是IT技术出身,但博士学位拿的是生态学。他说:“我愿意做张明正在前的学生。”

现在,他已将杨致远、张明正在前的投资伙伴结成了宽带资本。在亦庄云基地,大约有1100人,有9家公司入驻,有些公司与宽带资本形成产权关系,有些正在洽谈中。这些公司布局了cloud computing产业链上的各个节点,从硬件到软件,再到解决方案和服务,每一步都要定义好商业模式,以及确保企业第一天就有现金流。

他不希望再重蹈覆辙,所以选择先从硬件做起,再上软件,再做解决方案和系统集成,每一步把商业模式都要定义好。企业第一天就要有现金流,这一点特别重要。

他不断地寻找下一个丁健式的技术天才,将一些能转型到cloud架构之上的技术发掘出来,同时,在cloud computing价值链上,对芯片、服务器、存储、网络交换等进行查漏补缺。而且,每周二晚上,他都会与云基地的技术骨干们吃饭聊天,以产业心态做投资,使得他看起来并不像投资人。不过,这种多样性组合如果不加以管理,就可能成为冲突来源,而非力量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