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牛财富成功创业故事中的物品奇缘
他曾经是一个贫困的村民,丧父后,他不得不从小就开始在学校里做生意来赚取学费。1996年,他毕业于昆明的一所大学后,放弃了国有单位的工作,在昆明摆起了地摊。他一次偶然的进货经历改变了他的命运。
1998年9月,他到中缅边境的瑞丽市进货,那时,当地老百姓向他兜售一种傣家特产——牛干巴。这是一种使用5到8岁公水牛腿肉制成,用炭火烘烤并手工敲软的产品,它们筋道可口,越嚼越带劲。廖世明决定立即动身到云南德宏进货,这批两万元的牛干巴在昆明市五华区租下店面销售,但由于没有吸引力,只能卖出3个月。
第二次进货时,廖世明看到了问题所在。在专卖店现场加热牛干巴进行锤制,让顾客亲自体验,这样一来,顾客购买意愿大增。当月,就卖出了价值1.5万元的牛干巴。通过这种方式,他发现展示傣族特色是关键所在。
为了促销,他想出了傣族歌舞表演和观众参与竞猜,将傣族牛干巴作为奖品,大获成功。他随后开设26家专卖店,每家选址繁华地段,都很受欢迎。2007年,其销售收入达到2000万元,并建立自己的加工厂,还增加了酸角糕等傣族特产与牛干巴搭配销售。
然而,这还不是最终局面。在2008年,一打买斗用的公水牛给予廖世明新的机遇。一头公水牛被收购用于斗牛赛事,“这个斗牛也是我们的无意之财”。虽然刚开始只卖出了六头,但未来发展将提高其产值三倍。此外,由于加工公水牛,现在一年销售收入已达3000多万元。从一个穷得连零食都舍不得买的人变成了靠着公水、牛向更宽广财富之路迈进的人物,如今回望过去,那些艰难岁月似乎已经成为遥远记忆,而那些由一头接一头吃完的小块肉现在成为了巨大的财富奇缘故事中的宝贵财富来源。而这一切,从一个普通人眼中看去,是对传统文化与商业智慧结合的一个奇迹般的事实证明:只要心怀好梦,有志者事半功倍,不仅能够实现个人梦想,更能够为社会贡献力量,为传统文化保鲜发扬提供新的可能。这就是“金疙瘩”的传奇,也是“公水、愚蠢、勇敢”背后的真实故事,是每个追求梦想的人都可以学习和借鉴的一段历史教训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