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驱动90后创业故事解析与启示

  • 知识
  • 2025年04月08日
  • 数据驱动:探索90后创业故事与启示 在侯小强的生命中,有两件事印象尤为深刻。第一件是2003年“非典”时期,那时候北京的大街上空无一人,太阳照得人睁不开眼睛,救护车的声音此起彼伏。第二件则是,他发现了一些陌生词汇如“非主流”和“杀马特”成为搜索引擎热搜,这些词汇通常用来描述90后的衣着打扮、语言文化以及生活方式。 作为中国较早接触互联网的人,侯小强曾参与新浪博客的创建,并担任盛大文学CEO一职

数据驱动90后创业故事解析与启示

数据驱动:探索90后创业故事与启示

在侯小强的生命中,有两件事印象尤为深刻。第一件是2003年“非典”时期,那时候北京的大街上空无一人,太阳照得人睁不开眼睛,救护车的声音此起彼伏。第二件则是,他发现了一些陌生词汇如“非主流”和“杀马特”成为搜索引擎热搜,这些词汇通常用来描述90后的衣着打扮、语言文化以及生活方式。

作为中国较早接触互联网的人,侯小强曾参与新浪博客的创建,并担任盛大文学CEO一职。他现在放下成功人的身份,每天求见90后,一年下来总共近百人。这次他组了个饭局邀请40多位老友相聚,其中包括70岁的学者周国平、60岁的童话作家郑渊洁等,他们都是当代大众偶像。

在饭桌上,侯小强郑重其事地通知每个人一件事:“我们这代人已经不是主流,因为曾经的非主流已经成为主流。我们以为自己还是文化的弄潮儿,我们以为自己在引领文化,但实际上90后、小镇青年、杀马特才是现在消费网络、引领网络真正的主流。”

如今,侯小强用“把膝盖献给某某”的句式表达一个70后社会精英对待90后的态度——把膝盖献给那些可以称呼他为“叔叔”的漫画家、段子手和创业家。他几乎每天趴在网上,“见谁红谁火,就往谁身上贴”,挨个儿给对方发私信或电话,请朋友转达他的尊重和喜爱。

这些拥有怪诞网名的90后擅长制造传播效果,有人拥有超过百万粉丝和拥趸。互联网赋予他们快速变现机会,如拍出《万万没想到》网络剧的小星成名于黄金时代前只是普通大学生;写广场舞帖子的朱炫走红后迅速接到编剧邀约,如今是一家影业公司创意总监;微博上的漫画作者以漫画吐槽星座走红,其粉丝数量从十几万增长至600万以上。

这些90后的特质带有明显去中心化特点,他们不代表任何东西,只是他们自己。而且,他们自称是“手工业者”或者“偶像企业家”,SOHO式办公相当于一个小型企业,是互联网土壤里生根发芽的一群创业者,对市场理解超出想象。

对于同辈好友对侯小強热衷于90后的疑虑,或许代表了对另一代人的疑虑、茫然甚至偏见。但随着时间推移,80年代出生的人们开始认识到自己的认知不足。在过去,当80年代出生的人们被简单粗暴地定义时,现在也有人试图通过学习了解其他年龄层的人们,以改变这种局面。而对于是否能被他们引领,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