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如何在理想与现实的交汇处创造出成功故事的
郁亮:游走于理想与现实之间
从职业经理人,到地产行业大佬的蜕变,郁亮用了整整十年的时间。
收获的是自信
1965 年12 月,郁亮出生于江苏苏州,他母亲是一位普通工人,父亲是一位工程师。也许是出于天赋,郁亮的理科成绩非常出色,在他考入北京大学国际经济系时,其数学成绩是满分。他最爱读的书是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和威廉·曼彻斯特的《光荣与梦想》,而这两本书似乎构成了这个年轻人的理想底色:约翰·克里斯朵夫奋斗的一生让他极为着迷;而《光荣与梦想》里所描绘的美国断代史,则让他收获了一种自信—一个在纷乱中崛起的人,是成就一个凡人最好的舞台。
此时,中国南部的一个小渔村正响彻一句口号:“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一群梦想家和淘金者试图将这个名为“深圳”的地方建造为蓝图上的“理想国”。郁亮在报纸上一次次看到关于深圳的故事,也看到“深圳该姓资还是姓社”几近白热化的论争,而论争越激烈,那里越散发着潘多拉盒子般魅力。1988 年大学毕业后,郁亮做了去深圳选择。
1990 年,由于郁亮所在外贸公司业务萎缩,他向领导提交了一份厚厚建议书,但建议书交上去后便石沉大海。他想到离开。1990 年,他经身在万科同学推荐,与王石见面。在其自传《道路与梦想》中,对那次见面曾有过简短叙述:90年代初万科的人事政策对北大清华学生不问专业、来者不拒引来了一个年轻人。这天和平路50号董事长办公室接待了一个带着书生气的小伙子,一份商业连锁模式建议书求职者叫郁亮、北京大学国际经济专业毕业之前供职深圳外贸集团应聘万科连锁业务人才前来应聘。王石正雄心勃勃要将他的公司打造成多元化、集团化军团,当时5100万元净资产、“上市公司”的光环和十几种业务门类将这家小公司装点得熠熠生辉。“我觉得他们挺有理想,”郁亮说,“因此我决定加入。”
加入万科后,从证券到投资工作。1993年5月28日 万科4500万B股挂牌发行共募集资金45135万元港币,加之此次B股发行,不仅获得了资本,还获得了国际投行质疑,他们并不认可万科多元化。当时他们犹如章鱼触角伸到了地产零售证券工业文化,就连蒸馏水电影都布下棋子。而投行说,你们究竟干吗?我没法衡量你们价值。那时候唯一能得到理解的是农田耕牛拖拉机还有稀稀拉拉,这个靠近机场的地处偏远项目意外获得海归追捧。一判断达成了:中国未来的造城运动给大众住宅市场无限空间。
2000年,在全面负责公司后摆出的巨大的机会。在接过权柄那刻,没有特别说明,没有一次长谈。在采访中王石评价只有两个词:“踏实”、“细腻”。这是优秀经理必备美德。但如果你觉得这两个词还欠缺一点杀伤力的话,那就错了。他送给他的评价—重剑无锋。
就职之后开始“海盗计划”,从中海挖人;主持发行可转债募集资金。这完全可以视为储备性的发力。当年销售24亿,但已经想要用五年的时间做到100亿了。
2003年,在务虚会上,有小组讨论设定销售千亿目标,当时王石跳起来说道:“不要浮夸!”顺驰强力的挑战正受到,而王石认为千亿目标是不合适。而郁亮则觉得这跟顺驰没关系,是市场机会。这场风波过去以后,最终相信这个年轻人的愿景并坚持看似遥不可及愿景。但毫无疑问,他必须将万科淬炼管理运作达到世界级别。2004年的成立20周年庆典上正式提出要用10年的时间实现千亿,而当年度销售额只有91亿元人民币。
2011年,一千亿目标提前四年的实现。那一天给每位员工发了一封通知邮件语气平静,并无特别兴奋,只是在邮件发出那刻内心庆祝。如果真有什么特别之举的话恐怕就是几天后送给每位员工纪念币,其正面镌刻1000亿元数字背面则珠穆朗玛峰,因为那一年王石又一次登上了那里。此刻已不是那个曾经希望能够像其他任何事情一样简单被定义或总结的人生的阶段再回望那些标签,如今更不需要它们证明自己,无非只是因为生活中的某些瞬间让人们感到惊讶或失望即使如此也只能说明管理上的漏洞罢了——不是什么意外喜悦或者悲剧只不过是我没有把握住自己的真正力量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