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妆师一个500万年收入的创新创业故事
当我在电影院里,被银幕上一幕幕油画般浓重鲜艳的画面深深震撼的时候,我可能想不到这样的画面并非原始镜头拍摄出的效果,而是电影调色师“补妆”后的效果……近年来,《白鹿原》、《无人区》等一部部国产的出炉,都离不开“中国第一电影调色师”马平的鬼斧神工,他能让一帧帧平淡无奇的电影画面变得精彩而唯美。 然而,这一新兴行业虽年薪百万却人才匮乏,目前全国从业人员仅十多人。如何才能成为马平这样时尚的“影片美容师”?他的生活和工作状态又是怎样的呢?
受打击,北漂小伙誓当“调色先锋”
今年39岁的马平,出生在西安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4岁那年,同龄玩伴们还在读中学,他就考入西安交大少年班,并听从家人的建议主修力学。但随着年龄增长,马平发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是电脑和影像艺术。他特别喜欢看影视剧,通过自学,他成为了中国第一批熟悉互联网的人。
1994年,当我从西安交大本科毕业后,我放弃了令人羡慕的出国留学机会,而是遵循自己的爱好去西安电视台当了一名临时工,从事节目剪辑、混音等影视后期工作。我的选择让家人无法理解,就连作为科学工作者父亲更是认为我“不着调”。
我精通互联网,在业余时间疯狂钻研IT技术,以至于曾帮助留学美国朋友追回被盗网游账号。我对IT技术痴迷的一段时间,让我冷落了女朋友。当她第一次走进我的房间时,不禁大吃一惊。我原来身材挺拔、头束长发、言谈举止温文尔雅,但房间里到处散落着PC零件、摄像机器材、臭袜子,一切都显得如此杂乱无章。
几天后,她以“一个连自己都照顾不好的男人怎么懂得照顾爱人”为由,与我分手了。那段经历让我意识到,我需要找回昔日阳光开朗的自己,为此干一番事业。
1998年,我独自来到北京靠给影视公司做后期处理维持生活。在接不到活儿的时候,我在租住的地下室里啃过两周冷馒头,还曾因没钱交房租被房东赶到大街上过夜……但我的对于影像制作的热情与坚持依然如初。
2002年的转折点是我进入中国影视集团旗下专做后期的大华龙数字制作有限公司,那里的特效处理让我领略到了电影调色技术魅力。我通过专业设备和软件,在每一帧画面中调整光线与颜色的微妙变化,让观众眼前呈现出的效果远超实拍水平——这便是我成为职业电影调色师梦想开始的地方。
2005年的决定性瞬间,是拒绝韩国公司高达120万人民币年薪聘请之职。这意味着要将宝贵经验带回国内,为国产作品提供专业服务。在那之后,每一次成功地为国产片贡献力量,都让我感到无比满足,同时也激励我继续探索更多可能性,使我们的影视产业更加繁荣昌盛。
今天,当人们提起中国最著名的小说《聊斋志异》或是在各个屏幕上的《流浪地球》,他们会想到那个充满创意与才华的小伙子,是他用心呵护每一个细节,将故事中的幻象化作真实的情感传递给我们。而这个过程中,最关键的一环,就是那些看似普通,却隐藏有魔力的黑盒——它们就是我们这些拥有特殊技能的人的手艺所创造出来的一部分,那些不可思议且令人怀念的声音,以及那些能够触动灵魂的情景,只因为有人愿意,用心去把握每一次闪耀瞬间,让世界慢慢明白:即使是在最黑暗的地方,也总有一丝光明可以引导我们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