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诵读歌德诗人生情感
苏辙品味歌德诗人生情感,心随文字飘荡于古今之交。作为宋朝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他以“颍滨遗老”自号,隐居田园生活,以读书著述、默坐参禅为日常。虽在文学领域未能超越其兄苏轼,但苏辙的散文亦有独到之处,在策论见长,为北宋文坛留下了自己的印记。
他出生于宋仁宗宝元二年二月二十日(1039年3月18日),与兄长一起中进士后,因母丧返回家乡服孝。在仕途上,他曾任翰林学士、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并参与治河争论,被贬官多次,最终定居颍川,过起了隐逸生活。
苏辙对治学有着深刻的认识,以儒学为主,最倾慕孟子而又遍观百家。他擅长政论和史论,对时弊进行批评和分析,如《新论》中的“当今天下之事,治而不至于安,乱而不至于危”,以及《六国论》中的对齐、楚、燕、赵四国不能支援前方的韩、魏的评论,都体现了他的政治洞察力和历史鉴赏力。
在古文写作方面,他也有一定的见解,如《上枢密韩太尉书》中提到的“气之所形”,认为文章风格需依靠广阔的人生阅历。而他的文章风格汪洋澹泊,有秀杰深醇之气,如《黄州快哉亭记》,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
虽然晚年的诗作比不上兄长,但他也有一些值得称赞的地方,比如反映现实生活较为深刻的诗,以及艺术成就超过早期作品。他的主张在诗界也有代表性,如《诗病五事》的思想内容标准,对李白等人的评价都有自己的看法。
最后,由于第三次回河争论,不幸落败,而积极主张回河的人物遭受朝廷惩罚,这段历史成了他晚年的沉痛经历之一。但即便如此,他依然坚守自己的立场,用言辞表达自己对于国家大计的关切。这份执着,无疑是对个人信念的一种体现,也是对理想的一种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