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三公

  • 知识
  • 2024年11月09日
  • 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献公给大夫士下命令,让他在蒲地、屈地为公子重耳和夷吾修筑城池。夷吾嫌修得不够坚实,就向父亲告发了士。晋献公把士找来,当面问道: “你为啥那么粗心,不把城池修得牢固一些呢?” 士回答说:“我听人讲,没有原因而犯愁的人,忧愁必定会来;没有战事而筑城,城一定会被贼寇利用。现在我接受命令为二位公子修城,如果修得不坚固,恐怕要担负对君主不恭敬的罪名;如果修得坚固,只怕会为敌寇提供阵地

一国三公

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献公给大夫士下命令,让他在蒲地、屈地为公子重耳和夷吾修筑城池。夷吾嫌修得不够坚实,就向父亲告发了士。晋献公把士找来,当面问道: “你为啥那么粗心,不把城池修得牢固一些呢?” 士回答说:“我听人讲,没有原因而犯愁的人,忧愁必定会来;没有战事而筑城,城一定会被贼寇利用。现在我接受命令为二位公子修城,如果修得不坚固,恐怕要担负对君主不恭敬的罪名;如果修得坚固,只怕会为敌寇提供阵地,又要承担对君主不忠的罪名。 “我一旦失去了对君主的忠诚和恭敬,还怎么为君主做事呢?《诗经》上说,用贤德来安定国家,则子孙后代才能像城那样坚固。我看三年之后,说不定在那里要发生战争呢!” 士回到家里,写了一首诗哀叹这件事,诗中说: 穿狐皮衣服的贵人啊, 多得像茸毛一般; 一个国家竟有三个君主,让我听谁的才好? 后来,晋献公对重耳厌烦起来,果然派宦官寺人披带兵去蒲地讨伐重耳。重耳见势不妙,飞快地越墙而逃,投奔狄国去了。 ◎成语释义 原意是说一个国家有三个君主。现在人们用它比喻权力不统一,让人无所适从。 ◎故事出处 《左传·僖公五年》:“一国三公,吾谁适从?” ◎出处译文 一个国家竟有三个君主,我到底要听谁的才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