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的翻译

  • 知识
  • 2024年10月28日
  •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注 赏 背 听 出自宋代 : 范仲淹的《御街行·秋日》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类型: 写景秋天婉约宋词精选 听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纷纷杂杂的树叶飘落在铺满残花的石阶上,寒夜一片寂静

名句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的翻译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出自宋代 : 范仲淹的《御街行·秋日》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类型:
写景秋天婉约宋词精选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纷纷杂杂的树叶飘落在铺满残花的石阶上,寒夜一片寂静,只听见那寒风吹动落叶发出的轻微细碎的声音。珍珠的帘幕高高卷起,玉楼空空无人迹。夜色清淡,烁烁闪光的银河直垂大地。每年今天的夜里,都能见到那如绸缎般的皎月,而年年今天的夜里,心上人都远在千里之外。
愁肠已经寸断,想要借酒浇愁,也难以使自己沉醉。酒还未喝,却先化作了辛酸的眼泪。残灯闪烁,枕头歪斜,尝尽了孤眠滋味。算来这相思之苦,积聚在眉头,凝结在心间,实在没有办法可以回避。

注释
香砌:有落花的台阶。
寒声碎:寒风吹动落叶发出的轻微细碎的声音。
真珠:珍珠。
天淡:天空清澈无云。
月华:月光。
练:白色的丝绸。
无由:无法。
明灭:忽明忽暗。
欹(qī):倾斜,斜靠。
谙(ān)尽:尝尽。
都来:算来。

参考资料
1、程帆.《唐诗宋词鉴赏辞典》.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1:306
赏析

此词是一首怀人之作,其间洋溢着一片柔情。上片描绘秋夜寒寂的景象,下片抒写孤眠愁思的情怀,由景入情,情景交融。

写秋夜景象,作者只抓住秋声和秋色,便很自然地引出秋思。一叶落知天下秋,到了秋天,树叶大都变黄飘落。树叶纷纷飘坠香砌之上,不言秋而知秋。夜,是秋夜。夜寂静,并非说一片阒寂,声还是有的,但是寒声,即秋声。这声音不树间,却来自树间,原来是树上飘来的黄叶坠阶上,沙沙作响。

这里写“纷纷坠叶”,主要是诉诸听觉,借耳朵所听到的沙沙声响,感知到叶坠香阶的。“寒声碎”这三个字,不仅明说这细碎的声响就是坠叶的声音,而且点出这声响是带着寒意的秋声。由沙沙响而感知落叶声,由落叶而感知秋时之声,由秋声而感知寒意。这个“寒”字下得极妙,既是秋寒节候的感受,又是孤寒处境的感受,兼写物境与心境。

“真珠帘卷玉楼空”,空寂的高楼之上,卷起珠帘,观看夜色。这段玉楼观月的描写,感情细腻,色泽绮丽,有花间词人的遗风,更有一股清刚之气。

这里写玉楼之上,将珠帘高高卷起,环视天宇,显得奔放。“天淡银河垂地”,评点家视为佳句,皆因这六个字勾画出秋夜空旷的天宇,实不减杜甫“星垂平野阔”之气势。因为千里共月,最易引起相思之情,以月写相思便成为古诗词常用之意境。“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写的也是这种意境,其声情顿挫,骨力遒劲。珠帘、银河、月色都写得奔放雄壮,深沉激越。

下片以一个“愁”字写酌酒垂泪的愁意,挑灯倚枕的愁态,攒眉揪心的愁容,形态毕肖。古来借酒解忧解愁成了诗词中常咏的题材。范仲淹写酒化为泪,不仅反用其意,而且翻进一层,别出心裁,自出新意。他《苏幕遮》中就说:“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这首词里说:“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肠已愁断,酒无由入,虽未到愁肠,已先化泪。比起入肠化泪,又添一折,又进一层,愁更难堪,情更凄切。

自《诗经·关雎》“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出,古诗词便多以卧不安席来表现愁态。范仲淹这里说“残灯明灭枕头欹”,室外月明如昼,室内昏灯如灭,两相映照,自有一种凄然的气氛。枕头欹斜,写出了愁人倚枕对灯寂然凝思神态,这神态比起辗转反侧,更加形象,更加生动。“谙尽孤眠滋味。”由于有前句铺垫,这句独白也十分入情,很富于感人力量。“都来此事”,算来这之事,是无法回避的,不是心头萦绕,就是眉头攒聚。愁,内为愁肠愁心,外为愁眉愁脸。古人写愁情,设想愁象中的“气”,气能行于体内体外,故或写愁由心间转移到眉上,或写由眉间转移到心上。范仲淹这首词则说“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两者兼而有之,比较全面,不失为入情入理的佳句。

参考资料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简析

本词又题作“秋日”,是抒写秋夜离情愁绪之作。

词的上片以秋景感怀。开头“纷纷”三句,特感秋声之刺耳。因夜之寂静,故觉香砌坠叶,声声可闻。“真珠”五句。特觉秋月之皎洁。因见明月而思及千之外的亲朋,更何况年年今夜,莫不如此,令人愈难为情。

词的下片为抒愁。过片“愁肠”以下三句,写愁肠只在举酒未饮之时;“残灯”二句,写愁眠只在残灯枕之际;“都来”三句,写愁思只在心上眉宇之间,纯用白描手法,而能得其神韵。

这首词写离人在秋月之夜的离愁别恨。作者本是个“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刚毅男子,然而,久居他乡,这如练月华又怎能不触发他那丰富的内心感情世界!

全词由景入情,情随景生,自然浑成。上片以景寓情,境界疏阔,尤其“天淡银河垂地”一句,显得奔放激越,气象恢宏;下片径直抒情,一个“愁”字,层层递进,反复咏叹,语直情真,悲凉凄切。全诗情中有景,景中透情,可谓情极之语,真可谓善写愁思者也。李清照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即从这里脱胎。

参考资料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赏析二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开头三句是的,纷纷凋声的树叶飘上香阶,寒夜一片寂静,只听见风吹落叶细碎的声息。

一叶落知天下秋,到了秋天树叶大多变黄飘落。树叶纷纷飘坠在香阶上,不言秋而知秋。夜,是秋夜。夜寂静,并非的一片阒寂,而是的四无人声;声还是有的,是寒声,就是秋声。这声音不在树间,却来自树间。就是树上飘来的黄叶坠在阶上,沙沙作响。夜里,树叶飘落是看不见的,即便是月色如昼,也是看不清楚的。这里写“纷纷坠叶”是凭耳朵所听到的沙沙声响,感知到叶坠香阶的。“寒声碎”,这三个字,不仅告诉我们这细碎的声响就是落叶的的声音,而且告诉我们这声响是带着寒意的秋声。由沙沙响而感知落叶声,由落叶而感知秋之声,由秋声而感知寒意。这个“寒”字下得夜妙,既是秋季季候的感受,又是孤寒处境的感受,兼写物境与心境。

“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这两句是的,高楼空寂,卷起珠帘,观看夜色,天色清明,银河斜坠到地。

“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上片后三句是的,年年今夜,月色都如白绸一般皎洁,人却常常远隔千里。

玉楼观月的一段描写,感情细腻,色泽绮丽,有花间词人遗风,然而在骨子里,却自有一股清刚之气。写珠帘、写银河、写月色,奔放雄壮,深沉激越。写到这里感情已似激流洪波,以景寓情不足以肠达,很自然的转入下片的直接抒情,倾吐愁思。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下片前三句是的,我如何能用沉醉来忘却,酒到不了已断的愁肠,先就变成泪水。

写斟酒垂泪的愁意。肠已愁断,酒无由入,虽未到愁肠,以先化泪。比起入肠化泪,又添一折,又进一层,愁更难堪,情更凄切。

“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这两句是的,深夜里残灯忽明忽暗,斜靠枕头,我尝尽孤眠的滋味。

室外月明如昼,室内昏灯如灭,两相映照,自有一种凄然的气氛。枕头欹斜,写出了愁人底枕对灯寂然凝视状态,这神态比起辗转反侧,更加形象,更加生动。然后补一句:“谙尽孤眠滋味。”由于有前句铺垫,这句独白也十分入情。

“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末三句是的,你看这离愁别怨,不是来在眉间,便是潜入心底,我简直无法将它回避。

算来这之事,是无法回避的,不是在心头萦绕,就是在眉头攒聚。愁,在内为愁肠愁心,在外为愁眉苦脸。古人写愁情,设想愁像中的“气”,气能行于体内外,故或写愁由心间转移到眉上,或写由眉间转移到心上。范仲淹这首词的得比较全面。

这首词上片写景为主,景中寓情,以寒夜秋声衬托主人公所处环境的冷寂,突出人去楼空的落寞感,并抒发了良辰美景无人与共的愁情。下片抒情为主,通过写作者长期客居他乡,不免被如素练般的月光感发出阵阵思愁,将怀人相思之情肠达得淋漓尽致。末尾以“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作结,把思妇对丈夫的思念推向高峰。全词虽然没有出现一个“思”字,但字字句句都是“思”,历来的评词者均认为此词情景两到。另外,词中比喻、通感、白描等手法的运用也夜大地增强了艺术肠达效果,是一首情景俱佳的名篇。

参考资料
1、龙儒民.《中国诗歌精选》.北京:线装书局,2010
创作背景

此词具体的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关于此词的创作意图,历来说法各异:唐圭璋认为此词是作者因久久客居他乡的愁苦触景生情而作。靳极苍认为此词是“思君之作”,“作者在外任时还念朝廷无人,君王无佐,忧心如焚,因此创作此词来抒发情感”。汪中认为此词是“为思念室家之作”。

参考资料
1、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312-314

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
猜您喜欢
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 —— 《墨子·15章 兼爱(中)》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 辛弃疾《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 张九龄《望月怀远》
文岂有常体,但以有体爲常 —— 《南史·卷十一》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 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 武则天《如意娘》
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 —— 《孟子·第一节》
草秀故春色,梅艳昔年妆。 —— 李世民《元日》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 杜牧《南陵道中》
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 —— 辛弃疾《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