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愿之声张翥的旋律魅力
张翥,元代诗人,以字仲举行。出生于晋宁(今山西临汾),少年时便四处游历,后随李存学习,对文有极高的热情和追求。其父调任杭州,他又得以与仇远学习,这些经历都对他的诗词产生了深远影响,使他成为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
张翥的一生中,有着两种不同的风格。他有一些作品反映了他对于农民起义军的批判态度,同时也表达了同情弱势群体、关心民生疾苦的情怀。在他的《□农叹》这首诗中,他描绘了一名老汉为了运送军粮而千里迢迢跋涉,只为满足战士们的需求,却遭受了无辜的痛苦和折磨。当这个老汉回到家中,只见妻子劳作却生活困难,而官吏还要逼迫他再次出发,这样的景象让他感到悲愤至极。而在另一首《人雁吟》中,他感慨万分地写道:“人穷不如鸟,何日相随如雁归。”这里透露出一种对人民苦难生活的深切共鸣。
尽管张翥在词方面没有达到诗歌那般精湛,但他的词曲依然富有独特之处,如〔沁园春〕《广陵九日,与刘士□、成元璋泛舟邗沟》,〔洞仙歌〕《辛巳岁燕城初度》,〔鹊桥仙〕《丙子岁予年五十,酒边戏作》等作品,都蕴含着豪放自如和深沉的人世观照。这类作品被清代文学爱好者所推崇,并且流传甚广。
然而,由于张翥死于乱世,其遗稿多散失,现在我们能看到的是少量保存下来的作品,《蜕庵诗集》4卷、《词集》2卷。这份不完全完整但充满韵味的文学遗产,让人们能够窥视到那个时代的一面镜像,也激励我们继续探索那些被时间抹去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