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探秘状元榜眼探花是怎样在社会风云中演变的

  • 诗人
  • 2025年03月21日
  • 自古以来,科举考试一直是中国士人仕途的重要通道。其中,状元这个词源于唐朝,它代表了殿试进士中的第一名。那么,“状元”为什么不叫别的呢?原来,在唐朝科举考试结束后,由主考官将录取档案交门下省,再由门下省写成“状子”,呈报皇帝恩准。这份“状子”的头名当时就叫“状头”,这是朝廷官员在完成例行公事时使用的专用术语。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觉得“状头”太不雅,所以改称为“状元”。 从隋开始,确立于唐

历史探秘状元榜眼探花是怎样在社会风云中演变的

自古以来,科举考试一直是中国士人仕途的重要通道。其中,状元这个词源于唐朝,它代表了殿试进士中的第一名。那么,“状元”为什么不叫别的呢?原来,在唐朝科举考试结束后,由主考官将录取档案交门下省,再由门下省写成“状子”,呈报皇帝恩准。这份“状子”的头名当时就叫“状头”,这是朝廷官员在完成例行公事时使用的专用术语。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觉得“状头”太不雅,所以改称为“状元”。

从隋开始,确立于唐,并在宋完备,这三个阶段分别对应了明清时期殿试的一、二、三名名称,即“三鼎甲”。从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至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共1282年间,一共有654名文科和185名武科被记载下来。在这漫长的历史里,有过最小年龄和最大年龄两位状态元,他们各自以不同方式书写了自己的故事。

然而,在这样一个封建时代,“学而优则仕”成为文人追求目标之一。而对于那些努力学习的人们来说,只要一旦高中状态元,便能跻身仕途之林。“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样的激励鼓舞着无数学子勇往直前。

但古代进入国家最高层次并非易事,要经过童试、院试、乡试、会试多个阶段。在最后一关——殿试,一旦高中状态元,不仅披红挂彩,还敲鼓鸣金,以骑马游街庆祝。一副对联生动地描绘了这一切:“旧岁饥荒,柴米无依。走出十字街头赊不得借不得;今岁侥幸衣禄有望。”

至于榜眼,其实并不早于明清,而是在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的《送第三人朱严先辈从事和州》诗中才第一次出现。但真正作为第二名被官方认可,是到了明朝之后。在此之前,只是在民间习惯上使用这个称呼。

探花最早出现在唐朝,但那时候它与殿试取得进士第三名并没有直接关系,而是一个戏谑性的称谓,与登第之年的春季杏花盛开有关。当新科进士放榜,他们会举行一次游园宴,让两个年龄最小且英俊的人去采摘鲜花迎接新科狀元,这些两人便被称为探花郎。而这种用法到了五代和北宋时期几乎消失,因为都城里没有所谓的“杏园”。

到明清时期,“探花”的含义逐渐固定下来,被视作殿試進士中的第三位。不过具体何時開始成為定式,這仍是一個難以確切回答的问题。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