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书屋十大经典创业故事人物的创业奇迹
在中国传媒大学北校区第一食堂东门口,从一排大落地窗外可以看到无数本书籍的封面图案。这里就是2004届毕业生李宁经营了一年的书屋。当记者到访时,几个师傅正在安装一个新书架。李宁告诉记者,他要增加一些专业书籍,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
开设书店前,李宁曾经实习于一家IT公司,但他发现工作枯燥,因此决定自己创业。他被旧书的地摊生意吸引,并意识到学校缺少针对学生的打折书店。在筹集资金方面,他从老师和同学那里借了两万元启动资金,用以租用校内地点,每月还需支付1500元租金。
为了扩大业务,李宁采取了打折策略,对专业书籍进行8到9折的优惠,对社科类图书则降至5折,这样的价格对于学生来说非常诱人。经过半年时间,李宁成功还清了所有借款,并将挣来的钱投入到了新的、更丰富的图书库存中。
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李宁也遇到了挑战,比如资金不足的问题,以及种类有限且价格较高的专业图书供不应求等问题。此外,由于宣传不足,他认为这也是未来需要改进的地方。
最后,记者咨询了北京市工商局了解关于高校毕业生个体经营政策,并得知北京市有为大学生提供优惠政策,如免缴登记类和管理类收费。但这些优惠仅适用于个体户创业,不适用于企业创业。此外,当时银行并没有针对大学生的特别贷款计划。不过,为获得营业执照,只需提供《毕业证》、《报到证》以及个人身份证即可完成注册手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