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背后的十大经典创业故事补妆师年赚500万
当我在电影院里,被银幕上一幕幕油画般浓重鲜艳的画面深深震撼的时候,我可能想不到这样的画面并非原始镜头拍摄出的效果,而是电影调色师“补妆”后的效果……近年来,《白鹿原》、《无人区》等一部部国产的出炉,都离不开“中国第一电影调色师”马平的鬼斧神工,他能让一帧帧平淡无奇的电影画面变得精彩而唯美。 然而,这一新兴行业虽年薪百万却人才匮乏,目前全国从业人员仅十多人。如何才能成为马平这样时尚的“影片美容师”?他的生活和工作状态又是怎样的呢?
受打击,北漂小伙誓当“调色先锋”
今年39岁的马平,出生在西安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4岁那年,同龄玩伴们还在读中学,他就考入西安交大少年班,并听从家人的建议主修力学。但随着年龄增长,马平发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是电脑和影像艺术。他特别喜欢看影视剧,通过自学,他成为了中国第一批熟悉互联网的人。
1994年,当我从西安交大本科毕业后,我放弃了令人羡慕的出国留学机会,而是遵循自己的爱好去西安电视台当了一名临时工,从事节目剪辑、混音等影视后期工作。那时候,我选择让家人无法理解,即使我的父亲作为科学工作者更是不解其中。我精通互联网,在业余时间疯狂钻研IT技术,有一次甚至帮助留学美国朋友追回被盗网游账号。这让我成为圈内小有名气的小正义黑客。
对IT技术痴迷的一段时间,一度让我冷落了女朋友。当她第一次走进我的房间时,不禁大吃一惊。她想不到我这位身材挺拔、头束长发、言谈举止温文尔雅的人,在昏暗灯光下堆满PC零件、摄像机器材和空矿泉水瓶子的房间里,没有落脚之处,只是我顶着乱糟糟长发坐在电脑前。几天后,她以“我连自己都照顾不好的男人怎么懂得照顾爱人”的理由,与我分手了。
失去初恋,我不再沉浸于黑客与影像世界中试图找回昔日阳光开朗的自己。我尝试干一些事业。在1998年,我独自来到北京,用给影视公司做后期处理维持生活。当没有活儿的时候,就在地下室啃过两周冷馒头,还曾因没钱交房租被房东赶到街上过夜……但对于影像制作依然如初。
2002年,我进入中国影视集团旗下专做后期华龙电影数字制作有限公司负责特效处理直至那时才算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在那里,因为英文不错,又懂IT,所以我接触到了许多新设备和新技术,那就是他领略到了电影调色技术魅力。
他们通过专业设备和软件,在后期为每一帧画面调整光线、颜色的细微差别,让观众在放映时得到实拍达不到艺术效果,为观众奉上视觉上的饕餮盛宴。他们被称作高级化妆师,其技术直接影响着一部电影最终呈现出来的情感与氛围。而且,他们最早诞生于美国,但2005之前,在国内并没有本土职业调色师队伍,这导致国产片想要完善制式只能外借至美国或韩国进行调色,不仅花费巨资,而且还要排队等待,被动地接受外界意志所限。而对于此种情况,我们这些创造者感到十分憋屈,对此我们既敢怒难言也难以改变命运局限。
因此,当有一位美国著名调色大师毫不客气地说:“你来自中国?你们还是先学会拍摄,再谈学习调色吧。”这句话,让我心中的火苗点燃,也决定了我的未来:一定要成为中国電影調色的開拓者,让国产作品即便是在北京,也能打造出脱俗绝伦畫面的經典佳作。我立志於這個方向,並開始尋求機會進一步學習與實踐,這是一條充滿挑戰卻又無比吸引力的道路,是讓創意自由翱翔與技術不断提升的手掌心之路。在這條路上,每一次努力,每一次探索,每一個成功,都是我對夢想堅守信仰的一次確認,也是我對未來憑藉希望展望前行的一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