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影片补妆师年赚500万
当我在电影院里,被银幕上一幕幕油画般浓重鲜艳的画面深深震撼的时候,我可能想不到这样的画面并非原始镜头拍摄出的效果,而是电影调色师“补妆”后的效果……近年来,《白鹿原》、《无人区》等一部部国产的出炉,都离不开“中国第一电影调色师”马平的鬼斧神工,他能让一帧帧平淡无奇的电影画面变得精彩而唯美。 然而,这一新兴行业虽年薪百万却人才匮乏,目前全国从业人员仅十多人。如何才能成为马平这样时尚的“影片美容师”?他的生活和工作状态又是怎样的呢?
今年39岁的马平,出生在西安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4岁那年,同龄玩伴们还在读中学,他就考入西安交大少年班,并听从家人的建议主修力学。但随着年龄增长,马平发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是电脑和影像艺术。他特别喜欢看影视剧,通过自学,他成为了中国第一批熟悉互联网的人。
1994年,我从西安交大本科毕业后,就放弃了令人羡慕的大好机会,而是遵循自己的爱好去西安电视台当了一名临时工,在那里做节目剪辑、混音等影视后期工作。我选择让家人无法理解,更别提我的父亲作为科学工作者对此表示出了强烈反对。
我精通互联网,在业余时间,我疯狂钻研IT技术,一度帮助留学美国的朋友追回被盗网游账号。我痴迷于IT技术,让我一度冷落了女朋友。当相恋不久的女友第一次走进我的房间时,她惊讶地发现房间里到处都是PC零件、摄像机器材、臭袜子,还有堆积如山吃过的方便面盒子和空矿泉水瓶子。而我则坐在电脑前顶着乱糟糟长发。在几天之后,她以“一个连自己都照顾不好的男人怎么懂得照顾爱人”的理由与我分手了。
失去初恋让我决定重新寻找事业上的成功。这次尝试开始于1998年的北京,当时我独自一人来到这里,用给影视公司做后期处理维持生活。我经历过接不到活儿的时候啃冷馒头,也曾因没钱交房租被房东赶到街上过夜……但对于影像制作领域的一切热情与坚持依然如初。
2002年,我进入中国影视集团旗下的华龙电影数字制作有限公司,那里的特效处理工作让我领略到了电影调色技术真正魅力所在。在那里,因为英文能力较强且懂得IT技术,对新设备、新技术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这也是我了解到专业调色师存在感的问题。他们用专业设备和软件,不仅仅是在后期为每一帧画面的光线调整,还要进行颜色的微妙调整,以创造一种既真实又艺术化的声音,让观众能够沉浸其中,无论是在场景还是人物描绘中,他们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被称作是这部作品最重要的人物——即使他们并未直接出现于屏幕之上。
2003年,我先后去了美国和韩国参加培训学习,一次性缴纳3年的学费,只为听几个月关于后期制作课程,然后再从中提炼出用于电影调色的知识。一旦掌握这些技能,我就立刻投身实际操作中,一直至一年结束时,可以独立完成专业级别以上图像调整任务。此外,由于对艺术敏感度高,与导演意图紧密结合,用饱满丰富的情感来烘托整个故事,为观众呈现更加完整细腻的情境背景。
为了更好地学习这一技艺,即使获得韩国某家著名机构邀请,每周赚取两亿韩元(约合120万人民币)的高额待遇,但也没有改变我的决心——回到国内填补这个空白,使更多国产作品拥有国际水平,从而推动国产作品走向世界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