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诗若言琴上有大气有涵养的诗句人物在此倾听
琴声若自有,何须盒中藏?琴指若能发,何需耳边近?
这首诗探讨的是弹奏乐曲的哲理:一支美妙的旋律不仅仅取决于乐器本身,也不完全是由手指所控制。它还需要一个更深层次的东西——人心和技艺的结合。即使在技术上掌握了弹奏,但由于每个人的思想情感和技巧都不同,最终演绎出的音乐效果也会大相径庭。
诗中的两个提问让读者思考这个复杂而又富有哲学意义的问题:主观与客观在艺术创造中的关系。物理学角度来看,声音的声音质和物体材料不同,有异;音高则通常与物体大小、粗细、厚薄、长短以及松紧有关。大而粗、高而厚的声音振动慢,其频率低;反之,频率高。
苏轼在《题沈君琴》中表达了类似的思想,他用水石之间激荡产生声音的比喻,以此来形容音乐之所以美妙,不只是因为乐器或手指,而是因为两者间发生联系后的结果。这其实是一个深奥的问题,因为佛教认为一切都是因缘和合成,就如同“四大”(地火水风)共同构成了我们身体的一部分一样。在《金光明最胜王经》中说:“譬如机关由业转,地火水风共成身。” 《圆觉经》则进一步解释道:“恒在此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
从字面上理解,这首诗是在询问,如果说琴可以自己发出声音,那么为什么把它放在盒子里就听不到声音呢?如果说声音是由手指头发出的,那么为什么不能凑过耳朵靠近指头直接听到乐声呢?
苏轼通过这首诗探索的是:如何才能使得琴发出优美的声音?根据科学原理,我们知道,在现代钢琴中,当你按下键时,一块木槌敲击钢丝,从而产生振动并发出音响。因此,只有当你的手指与钢铁同时存在时,你才能听到那美妙的旋律。
该诗蕴含着强烈的情感哲理,与佛教关于无为生灭相对立以及追求内心真实感受这一精神相呼应。这正如《楞严经》所言:“声无既无灭,声有亦非生”,生灭两圆离,是则常真实。而《题沈君琴》的思想也与此相通,它否定了纯粹依赖于弦线自身或手指移动所产生的声音,并且强调了一种更深层次的心灵体验,即通过内心感受获得真正的音乐享受。这是一种超越技术性的追求,更接近禅宗寻求自我认识的一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