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班的古诗二十首若言琴上有琴声
琴声若言起于琴上,何须盒子便无音?若说手指发声来,何以耳边听不到一丝?
这首诗讲的是弹奏乐器的道理:一个旋律不仅仅需要乐器本身,还需要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艺。虽然任何人都能掌握基本的琴法,但由于每个人的情感和技巧都不相同,所以演奏出来的曲子质量大相径庭。这首诗通过两个提问,让读者思考这个复杂的问题,即艺术美是由主观与客观、物理与心理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
声音之所以不同,是因为材料不同;音高通常与物体大小、粗细、厚薄、长短及松紧有关。大而粗厚长松的事物振动慢,频率低;反之,频率高。响度则与物体振动的频率相关。
这首诗富有哲学意味,与唐代韦应物《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中的问题类似,都在探讨事物之间关系及其存在哲理。在佛教看来,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成,而音乐也是如此,由于发生了联系才得以存在,就如同“四大”一样,《金光明最胜王经》中所说的:“譬如机关由业转,地火水风共成身。”
苏轼在这首诗中思考的是:琴是如何发出声音的?根据科学知识,我们知道,只有当手指按下键盘或敲击钢丝时,才能使琴发出优美的声音。这说明人类参与进来,使得音乐不再只是机械性的振动,而是成为了一种文化活动和表达情感的手段。
该诗深刻地阐述了音乐哲学,也许可以用佛家的话来说,就是追求“无声”的真实,即虚无状态下的自我实现。因此,不管是不是真的听到声音,这种内心的情感体验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