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打动女人心的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
如果说琴声是从琴上发出的,那么为什么把它放在盒子里就不会有声音呢?如果说声音是由手指头发出的,为何你的手指头上听不到声音呢?
这首诗讲了一个弹琴的道理:一支乐曲的产生不仅仅依靠琴本身,也不仅仅依靠手指,这还需要人的思想感情和技术的熟练。虽然任何人都能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任何人都能用自己的双手弹奏,但由于人的思想感情和弹奏技巧各异,演奏出来的声音是否悦耳,就大相径庭了。
诗中提出两个问题,让读者去思考。这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美学问题:艺术美是由主观还是客观决定的?这是一个关于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之间关系的问题,是关于艺术创造过程中的主体性与客观性的辩证关系。
唐代韦应物有一首《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凿岩泄奔湍,称古神禹迹。夜喧山门店,独宿不安席。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他对水石之间关系的疑惑与领悟,与苏轼对于琴音来源之探索颇为相似。这其实是个高深的哲学问题,因为在佛教看来,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成,只有当事物发生联系时,它们才得以存在。
苏轼在这首诗中提出了这样的哲理:只有当心灵、技艺、材料等多种因素协同作用时,我们才能听到最完美的声音。他通过这种方式,将音乐与宇宙间一切事物的一致性联系起来,使得他的作品既具有文学价值,又充满哲学深意。在这里,他强调的是一种内在感受,即“反闻闻自性”,通过这种感受我们可以达到超越世俗界限的心灵境界。
总结来说,这首诗不只是表达了一种审美情趣,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追求真实之音的心愿。在这个意义上,它也是一篇关于生命意义和宇宙奥秘的小品文。而且它以其简洁明快的情节触及了许多层面的深刻主题,如时间、空间、存在与非存在等,从而展现出作者对宇宙万象的一种洞察力和理解力。此外,它还揭示了文化传统中的某些普遍信念,如音乐能够连接人类心灵并超越语言障碍,以及艺术家为了实现他们创作目标所采取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