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沙大王的创业故事简短而精彩
在港台亿万富翁中,霍英东的知名度堪称首屈一指。这不仅因为他个人资产高达130亿港元,并且曾在1993年被选为全国政协委员。然而,霍英东的出身或许是亿万富翁中最为艰辛的一个。
他的祖籍广东番禺,但自从他的祖父开始,全家便离开了陆地,长年居住在舢板上,被人称作“舢板客”,甚至贬称为“水流柴”,“家仔”。
1923年,他就出生在这样的舢板上。他最初的名字叫霍好钊,后来改名为霍官泰;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自己又改名为英东,这个名字意味着要“英姿勃发于世界的东方”!
他的父母靠着一只小驳船,在香港做驳运生意,也就是从无法靠岸的大货轮上,将货卸到自己的驳船,再运到岸边码头。7岁那年,在一次风灾中,他的父亲因翻船而死。
仅过了50多天,霍家的小船又一次翻在大海里,他两个哥哥葬身鱼腹,只留下尸体未找到。当时因为找野蚝,不在船上,所以才躲过这场灾难。
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艘旧式渡轮上当加煤工。但他身体太单薄,一铲煤就顾不开开炉门,被辞退了。那几年简直像是俗话说的“倒霉人喝水都牙痛”。不过早年的艰辛和挫折并没有打垮他,在不断失败中,他取得了经验,积蓄起力量,等待机会。他坚信自己总有一天会崛起!
赚到第一笔大钱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终于以敏感眼光捕捉到了一个发财的机会。日本投降后,他们留下的机器设备价格低廉但易于修理并能卖出好价钱。他成为读报迷,对拍卖日军剩余物资消息尤其关注,以内行目光挑选那些有价值的大批买进,然后迅速修好再卖出。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有一次他看准了一批机器,用1.8万港元买入,有个工厂老板愿意4万港元购买,最终净赚2.2万港元,为他积累了最初的资本。
香港的地产王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他预料香港航运事业繁荣将促进金融贸易与商业及住宅楼开发,便转向房地产开发。1954年12月,从120万港元自有资金、160万港元银行借款,在铜锣湾购下第一幢大厦,并创办立信建筑置业有限公司。他先用自己的资金和银行贷款买旧楼拆建新楼出售,但由于资金有限发展缓慢。一偶然事件启发他采用房产预售方法利用想购房者的定金来盖新房!这一创新使他的房地产生意顿时兴隆,一举打破香港房地产生意最高纪录。当别商也学此法时,当上了香港房地产建筑商会会长,与300名会员共同拥有70%建筑生意,因此有人把他称作香港的地产王!
还有个美称叫"海沙大王"!它来自他的经营上的创新。在60年代初期,由于淘沙需要大量劳力与投资,而利润相对较少,大部分实业界人士避之唯恐不及。但由预见淘沙产业必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所以吃起这只螃蟹。大胆引进泰国的一艘挖泥船命名"有荣四号"。随着经济腾飞,对黄沙需求极大,其淘沙船队因此财源滚滚成为了另一株摇钱树。
富贵之后回馈社会
2004雅典奥运会后获得金牌中国体育健儿访华给来的金牌选手共计2800多万元重奖。这自1992第25届奥运赛事之后,“体育基金”就开始拨款奖励奥运夺奖内地选手及中国香港选手。记得霍先生解释:“捐赠体育项目,不是仅因我喜欢运动,而基于运动对于国家进步民族兴盛作用。”计算起来:国家教育经费400多亿元,比体育项目十多亿元少。而海外华人、澳门同胞襄助教育者远比支持体育者众,因此尤其愿助力体育项目。此许多年间向国人所捐巨款五分之一直接用于体育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