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背诵古诗300首若言琴上有琴声回忆童年时的课堂静谧
如果说琴声是从琴上发出的,那么为什么把它放在盒子里就不会有声音呢?如果说声音是由手指头发出的,为何你的手指头上听不到声音呢?
这首诗讲了一个弹琴的道理:一支乐曲的产生不仅仅依靠琴本身,也不仅仅依靠手指,这还需要人的思想感情和技术的熟练。虽然任何人都能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任何人都能用自己的双手弹奏,但由于人的思想感情和弹奏技巧各异,演奏出来的声音是否悦耳就会大相径庭。
诗中通过两个问题,让读者去思考这个复杂的问题:主客观关系在艺术美学中的作用。实际上,这是一个关于物质与精神、外在与内心之间互动关系的问题。
唐朝的一位作家韦应物曾写过《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凿岩泄奔湍,称古神禹迹。夜喧山门店,独宿不安席。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他对水石之间关系的疑惑与领悟,与苏轼对于琴音来源的思考相似。这其实是一种哲学问题,因为在佛教看来,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成,而事物间只因为发生了联系才得以存在,就像所谓“四大”一样,是由业力转化而成,每个事物都有其特殊之处。
苏轼的话简直就是这种哲学阐述的一个形象化。在字面上的意思是,如果说音乐可以自己发声,那么为什么当我们把它放进盒子里时就没有声音了呢?如果说声音来自于我们的手指头,那为何我们不能直接听到它们发出声音呢?
苏轼在这首诗中探讨的是怎样才能让音乐流淌。他认为,不管是使用哪种方式,只要不是单纯地依赖于器材或个人技巧,它们必须结合起来,以便创造出美妙的声音。这意味着即使你拥有最好的乐器,如果没有适当的手法去触摸它们,你也无法听到完美的声音。而同样的道理,即使你掌握了一定的技巧,没有合适的心情去指导这些动作,你也无法表达真正的情感。
最后,这首诗展现了一种超越物理界限的事实——即使我们无法直接感觉到某些事情(比如音乐),但我们的思维仍然能够感受到它们带来的影响和享受。这是一种非凡的心灵体验,它超越了简单的事实,并进入到了更高层次的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