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茶的故事中国民间传说中的由来
虫茶,呈黑褐色,颗粒状,如同油菜籽般细小。品饮时,在无色的透明玻璃杯中倒上开水,然后将十多粒虫茶投入其中。一般来说,500克的虫茶足够五口之家饮用一年以上。当初只见茶粒在水面飘浮,不久后,它们释放出绵密的血丝,从容地盘旋于水中,就像晨雾散发出的烟霭,婉蜒起伏,最终散落到杯底。虫茶汁呈淡古铜色,甘醇爽口,其香气清郁宜人,与高档绿茶相比,更为出众。
虫茶的营养价值远超常规的茶叶,它含有十种必需氨基酸,以及大量粗蛋白、粗脂肪、糖类、单宁、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城步乡土志》记载:“八峒之外,有一种虽粗恶,可置于旧笼内一二或数年,即化为‘虫’者也。”因此,它是一款非常好的医药保健速溶饮料。不仅能止渴提神降低血压,还能促进消化利尿顺气化痰解毒消肿,对鼻出血牙龈出血痔疮等病都有一定的疗效。
据说自从清朝乾隆年间起,虫茶就被视作珍品,每年定期向宫廷进贡。而如今,这种珍贵的食材已闻名四海。
传说在清朝乾隆年间,当城步亩民举行起义时,他们被迫逃往深山老林,以野莱和废弃的香树叶充饥。但就在这时候,一场连绵不断的大雨淋湿了所有东西,只留下了遍布山野的小黑点——那就是被蛀蚀得干净光亮后的香树叶。这群百姓偶然发现,那些曾经是害虫粪便的小黑点如果泡入水中,则能够产生缕缕似血丝般的美味佳肴。于是他们开始有意引来这些害蟲以获取它们产下的幼体粪便,并通过特定的工艺制作出了现在我们所享用的“worm tea”。
与普通 茶叶不同的是,用来制作这种奇妙食物的是一种特殊方法。一旦春天到来,当地居民就会上山采集几种植物和苦味草混合起来,将其放在竹筐里浸泡,让它们发酵。在这个过程中,小型昆虫特别是夜蛾会吸引过来并产卵。当这些昆蟔回收剩余植物残渣后,便排泄出了大量细小如珠子的物质,这些便是人们称作“worms”(即昆蟲子)的材料。在经过筛选去除杂质后,再让它暴晒阳光直至干燥,就是完成了第一步;接下来,用180摄氏度热锅炒制20分钟,使其变得更具风味;最后加入蜂蜜和其他原料使其完善,是我国最考究的一道佳肴。
生产此类食品需要多种昆虫,但其中尤以“night moth”的分布最广。此类生物属于鳞翅目夜蛾科,以腐熟化香树叶为食,并且可以在海拔500-1000米之间繁殖,因此它成为了制造这种罕见产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