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秋色王安石诗意
王安石,字介甫,宋代文学家、政治家。出生于临江军(今江西樟树),生活在地方官家庭。自幼聪颖,读书过目不忘。在他进入仕途的地方官吏时,他能够关心民生疾苦,多次上书建议兴利除弊,减轻人民负担。
庆历二年(1042)进士第三名后,他先后任签书淮南东路节度判官公事、鄞县知县等职。他深受社会现实的影响,对北宋中期隐伏的社会危机有所认识,“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
嘉祐三年(1058)提为翰林学士,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他认为变法的先决条件是培养人才,因此改革科举制度,废明经设明法科。进士科不考诗赋考时务策,以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他提出“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理财原则,并提出了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等一系列变革措施。他还主张减轻人民负担,如将官库中的储粮低息贷给农户,以解决百姓度荒困难。
王安石对待文学创作也极具热情,其散文雄健峭拔,有《临川先生集》一百卷,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歌创作有1500多首,不少诗歌表现了要求改革时弊和关心人民疾苦的精神。此外,他还有很高的词曲造诣,在词界留下了一些佳作。
王安石晚年退居江宁城外半山园,一直到元丰七年甲子年(1084)乞以宅为寺,被赐名“报宁”。哲宗元祐元年丙寅年(1086),病逝于江宁半山园,即享壽六十六岁,被谥号“文”,故世称王文公,是唐宋著名八大家之一。
他的政治活动和文学成就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是欧阳修倡导的诗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也是苏轼、黄庭坚等人的启蒙老师,对中国古典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