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地理方位的指引历史上的诗意定向
古诗词中,地理方位的表达多姿多彩,与阴阳五行学说紧密相连。掌握这些知识,便能更深入地理解古籍内容。首先,用阴阳来指示方向,日光为阳、背日为阴,《说文》解释“阴”字:“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进一步阐述:“山南曰阳,山北曰阴;水北曰阳,水南曰阴。”这在我国有着广泛的反映,如咸阳城位于九嵕山之南、渭河之北,因而得名;贵阳城因位于贵山之南命名,而江苏省江陰市则因位于长江之南得名。
其次,用五行来表示地理方位。五行通常被认为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在汉代,它们与地理方位形成了配合关系,使人们开始用五行表示方向。这一点如董仲舒《春秋繁露》所述:“木居左,金居右,火居前,水居后,土居中央……”
再者,用四季来象征地理方位。在古代春夏秋冬四季也被纳入五行体系,可以互相替代,如西风常称作秋风或金风,即西方为秋而主金故称作金风。此外太子住的地方——东宫,也可以称作“春宫”。
此外,还有用五色和四兽等方式表示地理方位。如《论衡•验符》提到,“为土色”,位置在中央。而北京中山公园中的“五色土”大土坛,就分填着青红白黑黄色的泥土,以代表东西南北中各个方向。
此外,还有使用左右和八卦等方法表达的地理概念,如东京的左右安门即来源于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的习惯。而八卦也是一个常见的例子,它不仅用于占星术,还被用来象征自然现象和社会发展变化。
最后,还有一些使用数字和天干等方法表示方向,这些都是通过对比与宇宙观念进行整合的一种表现手段,无一不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周围世界及其运转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