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的妻子长孙皇后的名字到底叫什么

  • 诗人
  • 2024年11月04日
  • 唐太宗的妻子长孙皇后的名字到底叫什么?下面就有古朝网的小编为大家一一道来!! 要问起唐太宗的妻子长孙皇后的名字,却成了大难题,历史上根本没有准确的记载她的名字。现在我们知道的什么长孙玲珑,长孙无垢,长孙无蓉等都是后人杜撰出来的。历史上只告诉我们她姓长孙,有个小名叫观音婢,为什么就是没有全名呢?这实在是个令人费解的题,虽说古代的女性没啥地位,名字也不怎么重要,到她不是普通人啊

唐太宗的妻子长孙皇后的名字到底叫什么

唐太宗的妻子长孙皇后的名字到底叫什么?下面就有古朝网的小编为大家一一道来!!

要问起唐太宗的妻子长孙皇后的名字,却成了大难题,历史上根本没有准确的记载她的名字。现在我们知道的什么长孙玲珑,长孙无垢,长孙无蓉等都是后人杜撰出来的。历史上只告诉我们她姓长孙,有个小名叫观音婢,为什么就是没有全名呢?这实在是个令人费解的题,虽说古代的女性没啥地位,名字也不怎么重要,到她不是普通人啊!她可是集万千宠爱于身的千古一后啊!到底有什么隐情呢?恐怕没人知道吧!
以史书中的后妃列传为据,两汉时期留下名字的后妃已不在少数。西汉的吕雉、张嫣、王娡、王姁、陈阿娇、卫子夫、王翁须、许平君、霍成君、王政君、赵飞燕、赵合德等,以及东汉的郭圣通、阴丽华、郾明、邓绥、阎姬、梁妠、梁女莹、邓猛女、窦妙、伏寿、曹节等,约24个。
有些后妃甚至可以有字,如汉高祖刘邦之妻吕雉,字娥姁;汉惠帝刘盈之妻张嫣,字季兰,小名淑君……足以见得,当时的女性颇受尊重。
长孙皇后为大唐第一贤后,李世民与他的夫妻情深,长孙皇后逝世后,唐太宗时常思念他。可是贵为皇后的她,名字一直都不可考证,至今已在无人知晓。她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妻子,贵为皇后,但根据史料记载,她的名字至今都是谜,只知道她是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女,唐朝宰相长孙无忌同母妹,她就是被称为千古第一贤后的长孙皇后。长孙皇后8岁就丧父,从小就喜欢读史书,以善恶得失为鉴。
长孙皇后(601—636),河南洛阳人。祖先为北魏拓跋氏,后为宗室长因号长孙。高祖稚,大丞相、冯翊王。曾祖裕,平原公。祖兕,左将军。父长孙晟,字季,涉书史,趫鸷晓兵,仕隋为右骁卫将军。母亲高氏,为北齐清河王高岳之孙,乐安王高励之女。
长孙皇后于仁寿元年出生于长安,大业九年(13岁)嫁给了唐国公李渊的二子李世民为妻。李世民升储登基以后,被立为皇后。贞观十年(636)六月,长孙皇后在立政殿去世,时年36岁。同年十一月,葬于昭陵。初谥曰文德.上元元年八月,改上尊号曰文德顺圣皇后。
李世民的老婆长孙皇后主动帮丈夫找漂亮女人
《旧唐书》中记载:“时太宗功业既高,隐太子猜忌滋甚。后孝事高祖,恭顺妃嫔,尽力弥缝,以存内助。”长孙氏在李世民登上皇位前,扮演的是一个辅助李世民的角色。
李渊登基后,有了很多皇子,嫔妃们为了争宠,千方百计地讨好皇子们,而皇子们为了各自的利益,也都曲意承奉各位嫔妃。但偏偏李世民,心高气傲,从来不参与这些事,嫔妃和其他皇子们都对他心生猜忌。
这个时候,长孙氏站了出来,她四处讨好各位嫔妃和皇子,陪笑脸,送礼,这才得到了大家的支持,也就是“尽力弥缝,以存内助”。
“太宗在玄武门,方引将士入宫授甲,后亲慰勉之,左右莫不感激。”玄武门之变当日,长孙氏亲自到场助阵,鼓舞士气。
长孙皇后从来不干涉朝政,并且她还会帮助丈夫处理好君臣关系,并建议李世民善用正直之臣,远离妄臣。
有一次,李世民退朝回宫后,怒气冲冲的说一定要杀了魏徵,长孙皇后见状,悄悄的退回去换衣服。出来后唐太宗不解,问道“皇后为何如此?”,长孙皇后则说,“妾曾经听说,如果皇上英明,那么大臣就会十分忠心。如今陛下圣明,所以魏徵才敢于如此直言。妾忝为帝后,见到帝明臣忠,这么好的事情,怎么敢不朝服庆贺?
唐太宗有所感悟,火气慢慢消掉了。魏徵如此作为,却能君臣相安无事,不仅如此,还深得李世民的信任,将魏徵比之为可以明得失的人镜,不能不说:这其中有著长孙皇后在君臣之间竭力调和的大功劳!
但是,最后在魏徵的墓碑都被唐太宗推到了。
长孙皇后死的比唐太宗早,在她病种的时候,特意对李世民说,“妾生时无益于当时,死后不愿厚葬。愿意依山为壠,不要堆起高大的坟堆;不要用外棺等讲究的葬具,只要一副简单的棺木;殉葬品只要用简陋的瓦、木之器,不要用金银珠宝;葬礼要尽可能地节俭。能够这样,是我所十分乐意的。”
另外,她特别嘱咐:不要让自己的娘家人掌握权要,以免带来灾祸。她还请求要纳忠容谏,勿受谗言。
长孙皇后出殡,李世民“亲临宵载,义追深远”,更亲自为长孙皇后撰写碑文。李世民也在长孙皇后死后给他上了“文德”的谥号。因为他觉得,只有“德”字并不能表现出妻子的美好,如果再加上“文”字,才能显示出长孙皇后的盛德。
得此贤妻夫复何求。
长孙皇后,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后之一。当代历史学家评论最知性的皇后。唐太宗李世民一生的挚爱。与贞观群臣一起辅佐太宗成就了贞观之治。皇后去世后,太宗哀伤不已,建层观远眺昭陵,并亲自抚养皇后留下的幼子(晋王李治和晋阳公主李明达 李世民35个子女的命运结局:有权有势也难保善终),太宗崩,与皇后同葬一穴,开创帝后合穴先例。
有人说她叫长孙无垢,有人说她叫长孙无忧,也有人说她叫长孙敏嘉,史书中并没有明确记载她的名字,只记载长孙皇后。
《春游曲》
上苑桃花朝日明,兰闺艳妾动春情。
井上新桃偷面色,檐边嫩柳学身轻。
花中来去看舞蝶,树上长短听啼莺。
林下何须远借问,出众风流旧有名。
长孙皇后,小字观音婢,名无载。隋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女。八岁丧父,由舅父抚养长大。十三岁时嫁与李世民,夫妻恩爱,相互扶持。唐武德元年,被册封为秦王妃。武德末年她竭力争取李渊后宫对李世民的支持,玄武门之变当天亲自勉慰诸将士。之后拜太子妃。李世民即位后册封长孙氏为皇后。在后位时,善于借古喻今,匡正李世民为政失误,并保护得力忠心大臣。长孙皇后为了太宗育有三子五女,分别是李承乾、李泰、李治,长乐、城阳、晋阳和新城五位公主。并成为后宫钦佩效仿的对象,贤良淑德,聪颖敏慧。唐贞观十年六月,长孙皇后在立政殿去世,时年三十六岁。
关于长孙皇后的记载在《新唐书》、《旧唐书》、《唐会要》、《资治通鉴》、《贞观政要》、《九成宫醴泉铭》、《魏郑公谏录》中都有记载。
查了《旧唐书》和《新唐书》都没有提到长孙皇后的名字。
《旧唐书》卷五十五列传第一后妃上记载:“太宗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长安人,隋右骁卫将军晟之女也。”“十年六月己卯,崩于立政殿,时年三十六,其年十一月庚寅,葬于昭陵。”
《新唐书》卷八十九列传第一后妃上记载:“太宗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河南洛阳人,其先魏拓拔氏,后为宗室长,因号长孙。”可见长孙皇后是鲜卑族人。
之前皇后嫔妃是有名字的
翻了些史书,又参考了资料,我们可以猜测:在隋唐以前,女性的名字是受到尊重的,尤其是魏晋南北朝。
以史书中的后妃列传为据,两汉时期留下名字的后妃已不在少数。西汉的吕雉、张嫣、王娡、王姁、陈阿娇、卫子夫、王翁须、许平君、霍成君、王政君、赵飞燕、赵合德等,以及东汉的郭圣通、阴丽华、郾明、邓绥、阎姬、梁妠、梁女莹、邓猛女、窦妙、伏寿、曹节等,约24个。
有些后妃甚至可以有字,如汉高祖刘邦之妻吕雉,字娥姁;汉惠帝刘盈之妻张嫣,字季兰,小名淑君……足以见得,当时的女性颇受尊重。
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的皇后甄氏,一说名宓(显然是受了《洛神赋》的影响),一说名洛。然而,均无确切史料可证。但甄后的四个姐姐,在《三国志》的裴注里却有明文记载:甄姜、甄脱、甄道、甄荣。
见于《三国志》的女性名字寥寥可数,但三国持续的时间并不长,且处于战乱,名字佚失是可以理解的,故略去不谈。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形形色色的女性名皆见于史册,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
西晋,晋武帝司马炎的第一位皇后,名叫杨艳,字琼芝;第二位皇后名杨芷,字季兰,小字男胤;他的妃子,则有左芬、胡芳、诸葛婉……西晋不过短短五十余年的光景,《晋书》上就记载了张春华、夏侯徽、羊徽瑜、王媛姬、贾南风、谢玫、羊献蓉、王惠风等后妃之名,不可谓不详尽。
东晋,有虞孟母、夏侯光姬、郑阿春、庾文君、杜陵阳、禇蒜子、何法倪、王穆之、庾道怜、郑阿春、王简姬、李陵容、王法慧、陈归女、王神爱、褚灵媛等,约16人。
十六国时期的局势乱得一塌糊涂,但史册上亦留下不少女性的名字:张徽光、张丽光、刘娥(字丽华)、刘英(字丽芳)、靳月光、靳月华、刘芳、杜珠、苻娀娥、苻训英、李敬受、段元妃、段季妃等等。
南朝的刘宋,有赵安宗、萧文寿、臧爱亲、胡道安、张阙、司马茂英、袁齐妫、沈容姬、殷玉英、路惠男、王宪嫄、何令婉、谢英媚(实为新蔡公主)、王贞风、陈妙登、陈法容、江简珪、谢梵境等;齐有陈道止、刘智容、裴惠昭、韩兰英、王宝明、何婧英、王韶明、刘惠瑞、禇令豦、王蕣华等;梁有张尚柔、郗徽(永兴公主玉姚,永世公主玉婉,永康公主玉嬛)、丁令光、阮令赢、王灵宾、徐昭佩(益昌公主含贞)等;陈有章要儿、沈妙容、柳敬言、沈婺华、张丽华等。
再看由少数民族政权所组成的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据《魏书》和《北史》所记载,有冯清、冯润、尔朱英娥、郑大车、娄昭君、李祖娥、元胡摩、穆黄花、冯小怜、李娥姿、杨丽华、司马令姬、朱满月、陈月仪、元乐尚、尉迟繁炽等名。
以上,仅仅是出现在后妃列传中的名字,只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般摘抄下来。虽然难免有疏漏,但已相当可观。
然而,这期间历经了多次战乱割据,史书并不一定详尽。《后汉书》中就多次出现名字的留白。例如,“明德皇后马氏,讳某”,这个“某”字,便代表名焉不详。按今人的观念,“明德皇后马氏”即可,何必再加个“讳某”?而这恰恰能够成为当时女性名字受到重视的佐证。
在目前出土的山西和洛阳两地近200块汉魏晋南北朝墓志中,我们可以查到了正史中所缺失的一大串后妃的名字:高照容、李媛华、高英……
此外,在墓志上还发现了其她女性名:郭槐、石婉(字敬姿)、冯令华、王普贤、元瑛……尽管她们身份各异,有公主、妃嫔、王妃、女官、命妇、乳母,甚至还有尼姑,但墓志上都清楚地写了她们的名、字、法号、封号等等。
除了史书,从当时的奇闻逸事或书信札记里,同样不难看到一大串或熟悉或陌生的名字:卓文君、蔡文姬、钟琰、李络秀、荀灌、谢道韫、卫铄、鲍令晖……
这些虽然只是冰山一角,但足以说明,当时的社会是重视女性名字的。无论她们是否出名,是否活跃于政坛、文坛,在史册、书信,或是墓志铭中,都清楚地记载了她们的名,甚至字。
到了隋唐时期,就比较少见女性的正式名字了,但一般都有小名。武则天(其实应该叫武后)叫“媚娘”,杨坚的独孤皇后叫“迦罗”,杨广的萧皇后叫“美娘”,李世民的长孙皇后有说法称叫“无垢”,小名叫“观音婢”。
再往后看(少数民族政权暂且不谈),就可以发现,女性名字出现得越来越少。除了某些才女名妓(如薛涛、柳如是、陈圆圆等)各领一时外,史书上几乎都是单调的“某氏”,书信上则是“寄某氏女”。
《新唐书》只留下5个女性的名字:徐惠、武媚娘(一代女皇不叫武则天 也不叫武曌更不叫武媚娘)、上官婉儿、杨玉环、王珠。这5个人的留名,都出于个人的特殊经历(历史上都有相关故事可寻)。
五代十国时期有6个:张惠、刘玉娘、宋福金、种时光、周娥皇、张太华。
历时167年的北宋没有记录。149年的南宋只有2个:李凤娘、谢道清。
历时200多年的明朝有3个:马秀英、胡善祥、郭爱。
又翻检了唐、宋、明时期的墓志铭(在二程和司马光等人的文集中可以查到他们写的墓志铭),90%只写了娘家姓和夫家姓。
综上,我们可以做一个猜想:古代女性名字是在南北朝以后才逐渐不受重视的。
其实,女性缺乏名字是男尊女卑思想的一种反映,在隋唐以前,男尊女卑思想还没有发挥到极致,其一是因为在很多时期(如汉初、魏晋南北朝隋唐),各种在社会盛行,儒学思想并不占绝对统治地位;其二是因为处于民族融合期(尤其是北朝),很多古代少数民族的遗风犹存。
到了中唐之后,儒学思想重占绝对主导地位,男尊女卑的思想进一步深化,就很少有女性的名字留下了,同时还逐渐发展出了缠足等对女性更不尊重的社会习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