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如何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游走的呢郁亮的创业故事从知乎开始
郁亮:游走于理想与现实之间
作为一位曾经职业经理人,后来成为地产行业大佬的人物,他用了整整十年的时间去实现自己的梦想。进入2011年后,郁亮明显地变瘦了。与以往那个白白胖胖、不温不火的郁总判若两人。他那形象的转变,以及他的风格,都在这次变化中得到了体现。在与媒体记者的对话和交流中,郁亮常常抢白记者的问题,用一种幽默、轻松却带有一种压迫感的方式将问题反抛回去。在化解了问题尖锐性的同时,也为他自己赢得了回旋余地。一种全新的郁亮风格诞生,机智,强势,却又不失幽默。
这个转变似乎并非偶然,而是一种必然。这背后的原因,在于他的内心深处一直在追求变化,所以不断在想,不断在变。那时他觉得变化就是理想。而这一切,从一个普通家庭出身的小男孩,一直到成为万科集团高管,这一切都发生在深圳这个充满活力的城市。
1990年代初期,当时深圳正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地方,那里的人们渴望着改变,他们追求的是更好的生活。对于当时二十多岁的郁亮来说,这个地方就像是天上的星辰一样吸引人。他决定留下,并投身于深圳外贸集团工作。但是,当公司业务萎缩,他向领导提交了一份厚厚的建议书,内容是建议公司在内地发展连锁零售业务,但建议书交上去后便石沉大海。他知道必须要离开才能有机会。
1992年的一天,他见到了王石。当时王石正在万科筹备上市,而王石对那次见面曾有过简短的叙述:“90年代初期的人事政策中,对北大、清华毕业生是不问专业、来者不拒”的做法也引来了一个年轻人。这天,在和平路50号董事长办公室接待的一个年轻人,是带着履历和“商业连锁模式”建议书来的。这位青年叫做郁亮,是北京大学国际经济专业毕业,最爱读的是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朵夫》和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这些书籍构成了这个年轻人的理想之基——约翰·克里斯朵夫奋斗的一生让他极为着迷;而《光荣与梦想》里的美国断代史,则让他收获了一种自信——一个时代最好的舞台。
加入万科后,郁亮主要负责证券和投资。1993年的5月28日,当万科4500万元B股挂牌发行共募集资金45135万元港币的时候,郁亮由此大露头角。此刻B股发行,不仅获得了资本,还获得了国际投行质疑,他们并不认可万科多元化,当他们犹如章鱼触角伸展至各个领域,就连蒸馏水和电影都布下棋子。投行说,你们究竟是干什么的?我没法衡量你们价值?
也是这时候,在上海开启销售活动的一个项目意外获得海归追捧。在这里,只有稀稀拉拉耕牛拖拉机,而且农田尚未被开发成现代住宅区域。一场判断达成了:中国未来的大规模造城运动将给大众住宅市场无限空间。如果我们不能预测未来,我们就会错过它。
2000年的某一天,郁亮来到王石办公室直接问:“为什么我还不是副总经理?” 王石回答道:“对啊,你为什么还不是?”两年后做完减法得到副总经理职位。而这种版本对话曾出现于1992年,那时候“要”到的职位是部门主管。
2003年的务虚会上,有小组讨论设定销售千亿目标,当时王石跳起来说:“你们不要浮夸!”顺驰强力挑战正使得他们感到紧张,但即使如此,每个人都相信这是市场给予我们的机会,而不是顺驰能否完成目标的问题。真正的问题应该是在管理层面是否能够达到世界级标准,而非单纯依赖市场环境或竞争对手的情况改变。
2010年的某一天,一千亿目标提前四年实现。那一瞬间,无数个汗水浇灌下的辛勤付出,如同一次历史性的验证。当夜晚邮件发送出去,与每位员工分享这一喜悦,同时也承诺继续保持谨慎踏实,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所有人的成功不会因为任何意外而受到影响。而对于那些虽然没有亲眼所见但仍旧参与其中的人来说,这些都是他们生活中的宝贵财富,让他们能够更加坚定信念,即使是在未来的困难面前也不忘初心,不改志向。”
然而即便取得如此辉煌成就,但他的内心深处始终保持着一种恣意放纵的情怀。他喜欢德鲁克的话:“管理好工厂,就是单调乏味,没有激动人心的事发生。”但是对于像他这样的角色来说,这样的描述似乎太过简单,以致不足以表达其复杂的心情以及其所经历的事情。但尽管如此,他选择把自己的成功视作自然过程中的必然结果,因为如果真的有什么特别之举的话,那只能说明管理上的漏洞存在需要弥补。而关于过去三十几年的时间里,他每一年都会送给自己一块价值不菲名表作为奖赏,现在则不同,它们已经变得有些浅薄,对比起现在使用减肥作为证明自身意志力的方式,更显得合适且有效果。不仅如此,其公众形象逐渐淡出社交媒体,并且消失于公众视野,使人们无法再通过社交媒体了解到他的最新动态或者私生活细节,因此产生了一种神秘感,让很多关注他的粉丝感到遗憾并期待着能看到更多关于他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