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果喜从零到英雄的创业故事启示果子熟了梦想也成熟了
在那个充满希望的年代,张果喜出生在江西省余江县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他的名字背后隐藏着一个故事——"果子熟了,大家都喜欢!"这个名字就像他本人一样,在余江县耳熟能详。1952年出生的他,不仅谈吐痛快、幽默风趣,而且步态得体,一身正气。
余江县曾经因主席专门写诗赞扬而闻名遐迩,但它也面临着另一个挑战——贫困。这座小镇的居民们虽然消灭了为害数百年的血吸虫,但却无法轻易摆脱贫穷的阴影。张果喜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他两岁时失去了母亲,随后读完小学,就因为文化大革命学校无书可读,只能到邓家埠农具修造社当学徒。
五年后,他成为了一个优秀的木工,并担任了木工车间主任。但是,由于经营管理不善,这个厂逐渐走向倒闭。在1972年,它被迫独立成为一家木器厂,而张果喜则被任命为厂长。他所面临的问题远比想象中的复杂:21名职工和他们的近百口之家的吃饭问题,以及来自上级的一笔沉重债务。
第一次发放工资时,他们发现竟然没有一分钱可发。这让张果喜感到非常难过,他决定卖掉家族祖孙三代共有的房产,那是一块土地改革时分给他们家的宝贵财产。而这次出售换来了1400元,这成了他们最初的小本金。
然而,这点钱根本不足以支付员工工资,所以张果喜必须找到新的商机。他想到上海,那个繁华的大都市或许能够提供一些机会。他带着200元钱和三个伙伴一起前往上海,他们躲避扒手,将自己的全部资金藏在贴身口袋里,每人50元。夜晚,他们蜷缩在第一百货公司屋檐下打盹儿,最终找到了九江路上的上海工艺品进出口公司。
那里,他看上了樟木雕花套箱,每件收购价300元,让他觉得这是天降馅饼。最终,他们签订了合同,为500套樟木雕花套箱承担出口订单。这批产品迅速获得成功,被称作“云龙套箱”,轰动1974年的广交会。
从此以后,张果喜决心追求艺术雕刻这一职业。他要求每位雕刻师绘制素描,并对其进行评分,还组织外出的美术学习,使得产品更加丰富多样。此后的几年里,企业不断创造外汇收入,其中1981年的156万日元主要来源于高档佛龛销售。在国际市场上,以严格质量标准著称的是不仅是产品,更是品牌形象。而对于任何可能损坏品牌形象的事情,无论成本如何,都不能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