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果喜从果子熟了到大家都喜欢创业故事感悟成长的果实与市场的认可
在那个充满希望的年代,张果喜出生于江西省余江县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他的名字背后藏着一句简单而深刻的话:“果子熟了,大家都喜欢。”这不仅是对自己名字的解释,也预示着他将来的事业道路和人生的轨迹。1952年出生的他,性格开朗、话语痛快,有着樊哙那样的粗豪与精细。
余江县曾经因为主席专门写诗赞扬过它的人民,他们消灭了为害百年的血吸虫,但贫困依旧如影随形。张果喜的童年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的,他两岁时失去母亲,一直到读完小学才开始初中生活,但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没有书可读。他只好在15岁的时候进入邓家埠农具修造社当学徒,从此展开了一段木工之路。
五年后,他成为了一个优秀的木工,并且担任了木工车间主任。但由于厂务管理不善,到了1972年,该厂濒临倒闭。当时只能被割离原厂独立成为木器厂,而张果喜却被任命为新成立的厂长。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除了3块板材和几间破烂的小屋外,还有21名职工和他们近百口人的吃饭问题,以及2.4万元沉重债务。
第一次发放工资时,钱都没有,这让张果喜陷入了难境。他想卖掉家里的房子,那是一处由土地改革分给他们家的房产,是祖孙三代人住过的地方。那位通情达理父亲同意了房子的出售,这笔1400元成了他们最初的本金。尽管如此,只靠这些钱发放不了多久,就必须找到新的生意来挣钱。
张果喜想到了上海,那个繁华的大都市或许能提供解决问题的手段。他带着200元钱和三个伙伴闯进上海,在厕所里躲避扒手,每人分50元藏在口袋里。在九江路上的工艺品进出口公司,他们看上了樟木雕花套箱,每套300元,让他们觉得这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通过学习东阳老师傅的手艺,他们完成了高质量套箱,即“云龙套箱”,轰动1974年的广交会。
从那以后,张果喜决心要做高级艺术雕刻产品。他鼓励每个雕刻师练习素描,每天一幅,由他评分,并资助他们外出接受美术熏陶,使得产品更加五彩缤纷。在第二次前往上海时,他发现更高档次佛龛,这些佛龛用于供奉释迦牟尼,用料不多但价格昂贵,是真正意义上的“摇钱树”。经过20天努力仿制成功,不断地创造更多外汇收入,使得企业声誉日益增强,最终建立起自己的国际市场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