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的智慧利器在手事半功倍
孔子说:“我大约十五岁志于学习尧、舜、禹、汤、文、武等先王之道。认真研究历史,用心学习《诗》、《礼》、《书》等文化。三十岁时,我已经建立了基础,我也可以以我的学说立身于社会。四十岁时,我已知道我的学说是上天的旨意,故能信道不疑。虽听到各种议论,也不疑惑动摇。五十岁时,我已经明白道就是天。我同时明白我是上天的仆人,上天交给我的使命就是修道、传道。在六十岁时,一听别人的话,就能准确地理解,并能辨别判断他的话正确与否。如果他的话有错误,我也知道他错在哪里为什么错。而我的判断也符合上天的旨意。在七十岁时,天就在我里面,我在天里面,天与我同在,天与我合一,所以能够随心所欲也不逾越上天的规矩和法则。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总结。
孔子还说:“君子,不要求食饱足,只要求居住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谨慎,只要有正义的人那里去改正自己,那就可以称为好学了。”又提到“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这样生活很快乐。不用不正当的手段来富贵,这对于我来说只如同浮云一般。”
接着,他谈到了衣敝緼袍,与狐貉者相比而言。他指出穿破旧绵絮袍并非虚设,而是一种实际情况,是因为贫穷没有其他选择。此外,他引用了一句古诗:“不忮不求,无用臧?”意思是不嫉妒他人有的,不贪图他人缺少的,这有什么不好?这是一个美好的品德。
然而,在回答关于仁德的问题时,孔子提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即要想做好事情,要先准备好工具或条件。他强调,在这个国家里,我们应该尊敬那些贤明的大夫,以及友好地接触那些仁爱的人。
最后,他还曾经提到过自己的学生子路终身诵读这几句话,因为它代表了高尚的情操和坚定的理念。但孔子的回答中还有更多深刻的寓意,它们教会我们如何生活,即使是在不同年龄阶段,每个人都应该不断追求自我提升和完善,以达到内心自由而无需担忧违背任何原则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