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翼丽人行中的诗仙

  • 名句
  • 2025年02月07日
  • 赵翼:诗仙丽人行中的瓯北之音 在清代的文学史上,赵翼(1727-1814)以其卓越的才华和深厚的学养,被后人尊称为“诗仙”。他的生平与作品,不仅体现了他个人的修养和见识,更是对那个时代文化艺术发展的一次重要回顾。 赵翼出身于一个世袭士族家庭,其祖先是宋代宗室。他的父亲赵惟宽虽曾任官,但家道中落,迫使年轻的赵翼自小就要承担起养家的重担。即便如此,他依然展现出了超凡脱俗的才情,从六岁开始跟随父亲学习

赵翼丽人行中的诗仙

赵翼:诗仙丽人行中的瓯北之音

在清代的文学史上,赵翼(1727-1814)以其卓越的才华和深厚的学养,被后人尊称为“诗仙”。他的生平与作品,不仅体现了他个人的修养和见识,更是对那个时代文化艺术发展的一次重要回顾。

赵翼出身于一个世袭士族家庭,其祖先是宋代宗室。他的父亲赵惟宽虽曾任官,但家道中落,迫使年轻的赵翼自小就要承担起养家的重担。即便如此,他依然展现出了超凡脱俗的才情,从六岁开始跟随父亲学习,十二岁时就能一日成七艺,这让人们惊叹不已。

乾隆六年(1741年),赵翼失去了慈爱的父亲,他孤苦伶仃,无力养活自己和弟妹。在杭家的大力支持下,他继承了父亲留下的教书工作,并且在十九岁时入府学成为秀才。接下来几年的时间里,他一直应聘为富家课徒。

乾隆十四年(1749年),私塾职被解雇,饥寒交迫驱使他离京北上投奔亲戚。他在这段经历中结识了刑部尚书兼翰林院掌院学士刘统勋,这位文正公对他的文才有着极高评价,将他延至家中纂修《国朝宫史》三十六卷。这本书最终在乾隆三十五年完稿并出版。

翌年秋天,赵翼通过乡试考取举人,又成功考取明通榜。在会试中虽然未能取得佳绩,但由于汪由敦主考官器重他,在结束《国朝宫史》的编写后,被聘入汪氏幕署。此间,他深受汪由敦及其他同僚们赏识,对他的文理修养大有裨益。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进直军机,此时正值清廷兴兵征讨西北准噶尔,军事文书往来频繁,为赵翼提供了崭露头角的机会。他曾扈从行营,或伏地草奏,一笔千言,对待文字处理得井井有条,有如行云流水般自然而然。此时尹文端公、傅文忠公都倾心于他,以此证明了他的才能与地位。

乾隆二十六年的科举考试中,尽管殿试拟第一,但因陕西未有元名,因此只能排第三,而王绳箔则被提拔为第一。这份荣誉也标志着他正式步入仕途,被授予翰林院编修一职,并参与方略馆纂修官撰文工作,同时还修订《通鉴辑览》等著作。京察一等后,再次被记名备用,为道员知府做准备。

随后的几十载里,赵翼不断升迁到各级要职,如广州知府、贵西兵备道等位置。在这些地方,他实施了一系列利民政策,比如改变常平仓谷出轻入重弊端、改善监仓奴和书吏制度等措施,都赢得了百姓赞誉。但也有像一次海盗事件那样,因故被降级归隐生活的情况发生,最终导致1796年的老朽之际完成了一生的巨作——《廿二史札记》三十六卷,以及其他多种历史研究著作,这些作品显示出了特有的经世意识以及对大量历史问题深刻见解,是当时创造性思维的一个典范代表之一。

虽然早期因与当时风气不同而未受重视,但死后多余数十载却声名大振,其《廿二史札记》与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合称三学名著,与梁启超这样的晚清思想家相提并论。而今,我们仍可从那些古老但不失现代意义的话语中学到许多宝贵知识,也感受到那股强烈的人格魅力,即便跨越长河流淌的心灵交流都能触动我们今天的心灵世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