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典故与来历中国民间故事读后感对偶
端午节,华人文化中的盛事,与春节、中秋并列,是我们传统的三大节日之一。这个节日的名字“端午”,字面意思是“开始”,也可以理解为“初”和“五”的结合,意味着新的开始。而五月在农历中被称为“午”时,因此又有“端五”的称呼。此外,由于月与日都数到第五,这个日期又被认为是重复出现的一天,就像九月九日那样的重九一样。
古代人们把这个时间段定为了阳辰,即太阳当空最高的时候,所以也有叫做“端阳”的说法。在北京等地,明清时代还将这天称作女儿节或五月节,有着不同的命名习惯。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但其中以纪念屈原的事迹最为广泛流传。屈原,他是一位两千多年前的大诗人,在楚怀王时期担任重要职务,被后来的上官大夫及令尹子兰嫉妒之心所驱使,被诽谤离间其与楚王之间关系,最终遭到了放逐。
在绝望之下,屈原投身汨罗江自尽,他留下的作品《怀沙》至今仍令人感动不已。他的去世让楚国百姓深感悲痛,他们涌向江边祭拜,同时渔民们也在江上打捞尸体,并用粽子、鸡蛋等物品来喂养鱼虾,以免它们吃掉他遗体。此外,还有人倒入雄黄酒江中,以防止蛟龙侵害。
据说水面浮现出一条昏迷的蛟龙,上身沾染有屈大夫衣襟的人们便将其捕捞上岸,用龙筋缠绕孩子的手脚,以及用雄黄酒封七窍,从此这些孩子就不再受到毒虫侵扰。从此,每年的五月初五,便成为纪念屈原的特殊日子,我们通过划龙舟、食用粽子以及饮用雄黄酒来缅怀这一伟大的历史人物。这一天,也常常会插菖蒲或艾草于门前,以示庆祝和祛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