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娃凭着那股傻劲儿从编竹筐到开西餐厅的创业故事案例真实
我叫Peter,大家都这么称呼我。我的故事,你会发现“有志者事竟成”这句古话的真实意义。在1981年出生,我原名叫罗宗华,一位从农村走出来的人,却能在繁华都市中营造出南美风情;一位手上长过老茧的竹编好手,却能为异国他乡寻觅乡味的老外烹饪出正宗西餐。
生活上,我保留着一些农家气息:24岁结婚,26岁得子,比城里人先行数年。我住房要租,交通靠走,与高级打工仔有些相似。我没有想过奢靡享受,只是朴实、简单,为人正直、热情。
事业上,我飞跃了田野超越了烦躁都市,那股“洋”味脱俗而真诚:The Tex-mex Burrito、大使塔可卡尔邦、塔可、法嘿塔,在我手中玩得有张有度,不为川人改良口味,只为那股正宗地道的“西洋”味;句句字正腔圆的英语,让你难以分辨出我是位初一辍学的农家小伙儿,与老外对话宛若同乡般亲热。
偶然,他小心翼翼问道:你是否觉得我说话结结巴巴?记者答:你说英文可比中文要流利很多。他微微一笑,黯然低头说:我老婆也这样说的……
对于成功,我解释很简单,只是“天时、地利、人和”。也许他还不明白,现在社会已经不再是富贵世袭时代,是一个平民时代,是一个智者真者时代,更是一个英雄出少年的时代。从这一点来讲,他那傻傻地、一笑验证了这个时代的新定义。
怎知艰苦岁月,在与Peter交谈中,他虽有时语句断断续续,但确也时不时会给出一些经典的人生感悟:“如果你一直从事着扫地工作,长年如一日,你就不会觉得扫地有多艰苦了。只有有了变化,回味过去才知道那段时光是艰苦的。”
12岁辍学编竹筐卖钱
我的家乡在资阳,我只念到初一便辍学了,与父母一起劳动,主要做的是做竹子加工。当时Peter才12岁,用心观察身边哪些邻居过得比较好,他们做的是什么。不久,我就注意到编豆瓣筐卖可以赚钱,所以偷偷去看别人编筐学手艺,有两个月后终于摸索着编出了第一个豆瓣筐,然后卖掉后赚到了第一笔钱。这份收入让我成为全家的主要收入来源,我们开始改变生活状况,当地人都称我们“能干”,这家人走上了康庄大道。我曾一度计划成为个好竹匠,但随着时间推移,这种梦想逐渐淡化,而取而代之的是对未来的更广阔憧憬。
借来50元闯荡成都
拿到身份证后,我愤然离开了家人的世界,以仅有的50元来到成都。自1996年起,从洗碗开始,一路经历九眼桥的地铺生活,每月包吃包住净收入200元。身体虽然疲惫,但思想上满足感油然而生。此后,无论是在杀鸡还是守店,或是在端盘子的过程中,都无所畏惧,因为每一次努力都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开一间属于自己的西餐厅。
初识异域风情
那是一间位于川大内的小小西餐厅,在厨房帮忙的时候,被介绍进厨房做下手。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异域风情,也是我生命中的转折点。在这里,不再像中餐后厨那样黑暗和喧嚣,而是一排排整齐的大碗大碗辣椒和葱蒜,以及各种不同的调料器具前厅也不再吵闹,而是充满了等待与交流的声音,那里的每一种菜品,每一种调料,都让我神往不已。而当那个时候的小Pete珍惜的一切,就是能够独立洗澡,并且拥有独立员工室,这样睡觉的地方不是油腻腻的地板,而是一个宽敞舒适的地方,可以让自己得到充分休息并恢复体力。
边打工边自学英语
在Mary帮助下,小Pete开始学习英语,并且用心帮厨,同时学习西餐技巧;闲下来则用翻译作为桥梁,与前来用餐的老外们聊天。这段时间里,小Pete总是在默默付出的同时,也在不断探索和学习,使自己逐渐适应于这个新的环境。他甚至学会了一些基本的话语,对于这些改变,小Pete感到非常兴奋,而且他的努力最终获得了解决问题能力增强及沟通能力提升的心理满足感。
际遇命中恩人
1997年的某个春天,一位来自美国得克萨斯州科分院外籍教师Meredith Elizabeth Dunton(梅瑞狄斯·伊丽莎白·丹顿),大家都叫她Mary,她成了我的恩师。她总是在晚上的饭桌旁提出菜品意见或指导主厨学习新菜,从店内摆设到教授员工英语,无所不能。在她的鼓励下,小Pete决定放弃最初想要拥有的2万元换取一点股份,最终投资2万元取得2%股份,这意味着除了烹饪以外,还可以参与管理,让他更加投入其中并影响更多的事情发生。这一切,让小Pete深刻体会到了友谊带来的力量以及通过友谊实现个人目标的手段。他意识到了真正重要的事物并不仅仅依赖金钱,而是一系列细节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包括但不限于技术知识和经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