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为何至死不肯推荐好友鲍叔牙

  • 名句
  • 2024年12月01日
  • 《史记》上记载“管仲论相”:八十多岁的管仲病的不能动了,齐桓公赶去问他,仲父,你不能死呀,你死了,我可怎么活?群臣之中,究竟有谁可以接替你的相位呢?请仲父务必推荐一个合适的人选出来。管仲已经有气无力,只缓缓说了五个字:“知臣莫如君。”齐桓公想了想,问道:“仲父,你看易牙这个人怎样?我曾经开玩笑说没吃过人肉,他就马上把儿子杀了给我尝鲜。这么忠心的人,天下少有。”管仲摇头:“这个人不行。爱自己的儿子

管仲为何至死不肯推荐好友鲍叔牙

《史记》上记载“管仲论相”:八十多岁的管仲病的不能动了,齐桓公赶去问他,仲父,你不能死呀,你死了,我可怎么活?群臣之中,究竟有谁可以接替你的相位呢?请仲父务必推荐一个合适的人选出来。管仲已经有气无力,只缓缓说了五个字:“知臣莫如君。”齐桓公想了想,问道:“仲父,你看易牙这个人怎样?我曾经开玩笑说没吃过人肉,他就马上把儿子杀了给我尝鲜。这么忠心的人,天下少有。”管仲摇头:“这个人不行。爱自己的儿子,是人之常情,他居然不惜杀死儿子来迎合国君,连自己的儿子都不爱,又怎么会真的忠心于你!”桓公又问:“卫开方这个人怎样?为了追随我,他连自己可以继承的君位都放弃了。”管仲摇头:“他抛弃了自己的双亲来迎合国君,父母死了也不回去奔丧,这样的人,才真正可怕。”桓公又问:“那,竖貂这人怎样?为了来侍奉我,他竟然把自己给阉了。”管仲还是摇头:“阉割自己,来迎合国君,这还是人吗?”这是史记上的说法,管仲否决了齐桓公身边最亲近的三个小人,他没有向齐桓公推荐鲍叔牙来接替他的位置。记载最详细的,是比《史记》更早的《吕氏春秋》,上面也有一段“管仲论相”: 管仲有病,齐桓公去探问他:“仲父,万一您有个三长两短,寡人将把国家托付给谁?”管仲缓缓问道:“那您打算用谁呢?”齐桓公说:“鲍叔牙,您看行吗?”管仲回答说:“不行。我最了解鲍叔牙了。鲍叔牙这个人,清白廉正,看待不如自己的人,不屑与之为伍,偶一闻知别人的过失,便终生不忘。若是不得已的话,我看那个隰朋大概还行吧。”管仲是鲍叔牙全力举荐的,可以说,没有鲍叔牙就没有管仲。但在管仲得势之后,却一直不肯推荐鲍叔牙,甚至到他临死的时候,还在说鲍叔牙这个人不行。因此,不免留给后人诸多猜疑,传说中的“管鲍之交”真有书上写的那么好吗?那么,管仲为什么至死也不肯推荐鲍叔牙呢?关于这一点,《史记》上有一段话特别值得留意,管仲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管仲认为,鲍叔牙是最能理解自己的人。就连司马迁老先生也说,天下人不赞美管仲的能干,却赞美鲍叔牙能够了解人。那么,鲍叔牙究竟怎么理解了解管仲呢?管仲自己一共说了五点:1.我原先很穷的时候,和鲍叔牙一起合伙做生意,我老是瞒着他私自多分些钱,他发现后也不怪我贪婪,因为他知道我没钱。2.我常常为鲍叔牙出谋划策,想些发财的点子,结果却变得更加贫困,他也不说我笨,因为他知道人有走运的时候也有背运的时候。3.我曾经三次做官,三次都被领导开除了,但他却不认为这是我的问题,而是时运未到。4.我曾经打过三次仗,三次都临阵逃跑了,他却不认为我胆小,因为他知道我还有个老妈要养活。5.后来,公子纠被小白打败了,召忽死了,我却不肯,甘愿受辱,转而又改换门庭,投向小白,鲍叔牙却不认为我无耻。管仲的这5件事,在一般的世俗之人看来,件件都是无耻之事,但管仲自己却不认为这些是无耻,为什么?因为他的衡量标准与俗人不同。在管仲看来,这些小节都算不得什么。他心中有着自己的标准:一个人,如果不能功名显耀于天下,那才是真正无耻的人!这个标准,可以说是绝大多数人不能够也不愿意认同的。但唯有鲍叔牙认同了他,所以,管仲说:“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牙是知管仲的。管仲以前老是做些对不起鲍叔牙的事,鲍叔牙从不计较,因为他知道他是怎样的一个人;现在,他不举荐鲍叔牙,鲍叔牙同样也能理解,并不计较。而管仲也是知鲍叔牙的。知道他不会计较这些,更知道他这个人其实不行,才能不够用,处事不够圆。管仲怎么可能因为自己和他私交关系好,就毫不负责的把国家大任托付于他呢?所以,管仲临终的时候,并不向他的国君举荐鲍叔牙为相。这就是“管鲍之交”,真正的朋友,是在相互看清对方的短处,甚至看透之后,依然还选择继续交往的人。公元前645年,管仲去世了,春秋第一霸主齐桓公顿时就像失去了支柱一样。到了第二年的时候,北方晋国的二公子重耳,为躲避亲兄弟的追杀,从很远的地方到齐国时,已经花光了他身上最后的一分钱。他是最后一个投奔齐桓公的外国贵族,他很希望齐桓公能够应聘他为齐国的宰相,正好可以接管仲的班。齐桓公打量着眼前的这个年轻人,实在看不出他有什么过人之处。只看到他失魂落魄的样子,简直像极了年轻时的自己,无奈的浪迹天涯,朝不保夕的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