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火之问卖炭翁的故事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七岁能诗,十四岁从学郝天挺,六载而业成。兴定五年(1221)进士,不就选;正大元年(1224),中博学宏词科,授儒林郎,充国史院编修。历镇平、南阳、内乡县令。八年秋受诏入都,除尚书省掾、左司都事转员外郎。
金亡不仕,以著述存史自任;采摭金源君臣遗言往行至百余万言,对后世影响深远。他纂成《中州集》十卷附《中州乐府》,有金一代诗词多赖以存。此外,他还辑有大量的金代文学作品,为后世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元好问在文学上颇负重望,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工诗文,在金末元初最有成就,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他的一生写了5000多首诗,其中今存1388首,其词今存384首。
他的“丧乱诗”尤为著名,这些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国破家亡的现实,有着强烈的情感爆发和高超的艺术概括力。他的一些写景诗则以豪壮清雅闻名,如《游黄华山》等。这类诗短小精炼、意境深远,有很多名句,让人忍俊不禁。
总体来说,无论是他的历史记载还是文学创作,都具有很高的价值和影响力,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此外,他对自己的作品也有着独到的见解,如他临终前嘱咐只题七个字“诗人元好问之墓”,足见他对自己创作的重视与肯定。而“诗狂他日笑遗山,一饭颗不妨嘲杜甫。”更是显示了他对自己才情的自信与幽默感。
最后,可以说,无论是在历史上的政治职务还是在文学上的创作成就,上述提到的各个方面,都让我们能够更全面地了解这个时代的人物及其所处时代的情况,同时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所拥有的自由和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