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文学元好问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是北魏鲜卑族拓跋氏的后裔。他的祖先元谊,在北宋宣和年间曾任忻州神武军使,并定居于秀容。元好问出生时过继叔父元格,从小便展现出了极高的文学才能。他七岁能诗十四岁从学郝天挺六载而业成。
兴定五年(1221年),他进士不就选,而是中博学宏词科,授儒林郎,充国史院编修。在历任镇平、南阳、内乡县令之后,他受诏入都,除尚书省掾、左司都事,再转为员外郎。金朝灭亡后,他没有仕途,只是以著述自任。
在文学上,元好问是金末至元初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的诗作尤其突出,以“丧乱诗”闻名于世,这些诗主要反映了国破家亡的情景,如《歧阳》、《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等。这些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有着强烈的情感表达和深刻的历史意义。
除了诗歌创作之外,元好问还擅长写景诗,其风格豪壮、清雅,不事雕琢,如《游黄华山》中的描写给人以雄壮豪放的感觉。此外,他晚年的题画诗也非常有特色,小巧精炼,却意境深远,如《秋江晓发图》,通过几句简洁的话语,就能够让人感受到画面的美丽与悠长。
总体来说,元好问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人物,在金朝末期到明初期间,对中国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留下了一大批优秀作品,其中包括大量散曲小说集如《续夷坚志》,以及词集如《遗山乐府》,还有大量散文和杂书,使得他成为那个时代的一位文化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