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棫中国文学中的隐世诗人

  • 历史
  • 2025年03月11日
  • 庄棫(1830——1878),字中白,一字利叔,清代词人、学者,以号东庄、蒿庵闻名。丹徒人,生于道光十年(1830)。光绪四年(1878)卒,享年四十九岁。著有《蒿庵遗稿》,其中包括甲、乙两稿及补遗。 庄棫论词重视“比兴”,认为这种风格是国风义诗的宗旨。他在对谭献《复堂词》的序言中指出:“家国身世之感,未能或释,盖风人之旨也。”这表明他关心国家和个人的身世感受,这种情感无法解脱。在他的理解中

庄棫中国文学中的隐世诗人

庄棫(1830——1878),字中白,一字利叔,清代词人、学者,以号东庄、蒿庵闻名。丹徒人,生于道光十年(1830)。光绪四年(1878)卒,享年四十九岁。著有《蒿庵遗稿》,其中包括甲、乙两稿及补遗。

庄棫论词重视“比兴”,认为这种风格是国风义诗的宗旨。他在对谭献《复堂词》的序言中指出:“家国身世之感,未能或释,盖风人之旨也。”这表明他关心国家和个人的身世感受,这种情感无法解脱。在他的理解中,“礼义不愆”才是衡量一个人的标准,而非外界的赞誉或诽谤。

庄棫批评那些只追求慷慨激昂的情感,但忽略了比兴手法的人,他认为这样的作品虽然多,但真正能够体现比兴精神的作品却少得多。他强调,只有通过深入挖掘意象和寄托感情才能创作出高质量的词汇。

尽管如此,由于其一生未遇政治荣耀,他自己也曾自嘲“予无升降得丧之戚”,但他的身世之感仍然在他的词里流露出来,如他的一首《唐多令》:

灯焰似凝脂,

红心草恐非。

幂烟煤一样迷离。

照得空庭都四彻,

原不藉,

蜡成堆。

这里的小小灯火虽微,却透露出作者深沉的心境。而另一首《相见欢》则展现了旧梦难寻、华年逝水的人生哲思:

深林几处啼鹃,

梦如烟。

直到梦难寻处倍缠绵。

蝶自舞,

莺自歌,

总凄然。

明月空庭如水似华年。

这些作品显示了庄棫卓越的文学才华与独到的艺术观念,即便存在些许局限,也为后来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诗人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