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温和地走进成鹫的良夜
在那遥远的清朝初年,广东肇庆鼎湖山上,有一位名叫成鹫(1637-1722)的僧人,他的名字仿佛是夜空中最勇敢的星辰。别称光鹫,字迹删,号东樵山人,这个名字就如同他的诗文一样,不拘小节、不留余地。他的俗姓方,名觊恺,字麟趾,是番禺(今属广东省)的一位书香仕宦世家的子弟。但他选择了抛开世俗的纷扰,从本师西来离幻即石洞和尚那里接受剃度,一心向往着一个超脱尘世的生活。
继法于硕堂禅师,这是一个巨大的传承,他是憨山大师徒孙中的一个。在那个时代,他与陶环、何绛等南明抗清志士们结下了生死之交,他们共同经历风雨,用诗文表达对自由和理想的追求。他还与屈大均、梁佩兰唱酬,一起享受着粤中士人的教游生活。先后主持澳门普济寺、肇庆庆云寺、广州大通寺,最终在大通寺圆寂。
他的为人豪放倜傥,就像他的诗文一样,无所畏惧,无意于雕饰。他是一位真正的大彻大悟的人,对庄子的哲学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赞赏。沈德潜誉为他诗僧第一,在那个时代,他留下的作品《楞严直说》、《鼎湖山志》、《咸陟堂集》等,是他对生命真谛的一种阐释,也是对周围世界的一种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