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故事中的葫芦烫画如同名人简短的传说点缀着创意之光
在江北慈城的天工之城里,有一间名为“宝葫芦的秘密”的手创工作室,丁宁正专心致志地在小葫芦上绘画。他没有底稿,没有颜料,只有电烙铁和一次次灼烧,青烟缭绕,一只蝙蝠渐渐清晰显现。
丁宁,是北仑区小港街道江桥头村人,他今年才读大三,却已经是两家店铺的老板了。他的故事,就像一首传唱已久的民间曲子,在一次偶遇中开始。
2007年,为全国美术统考准备时,丁宁去了杭州的一所补习班。在课余时间,他漫步于杭城街头,那里他遇见了一位正在摆摊出售葫芦烫画的民间艺人。丁宁被其作品深深吸引,不仅如此,他还获得了一包葫芦种子作为礼物。
回到家后,他将种子种在自家的院子里,并成功收获了满满一箱子的葫芦。这让他意识到,从网络上学习视频,对自己来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于是,便用普通电烙铁和满箱的小葫芦开始了自己的创作历程。
最初,尽管不断尝试,但每次都因为掌握不好“火候”,导致许多葫芦被烹损。不过,这些失败并没有阻挡他的脚步,最终他学会了如何精准地控制温度,将想象中的形象转化为真实的艺术品。
2008年,当一次写生活动与手工爱好者举办的手创市集相遇时,丁宁灵光闪现——自己的这种原创作品或许也能找到市场。他立即报名参加下一次市集,并且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大成功。此时,他意识到这不仅是一份爱好,更可能开辟出一个独特的人生道路。
随着信心增强,2008年12月,丁宁在慈城镇开设了属于自己的工作室,即“宝葫�秘密”。虽然大学生活本无多余资金支持,但天工之城三年免租政策给予了他巨大的帮助,让他的小店逐渐积累客户群体,也实现了一定的经济收益。
如今,“宝葫萃秘”不仅销售单纯的手持式艺术品,还发展出了更多样化的手工艺品,如雕刻、彩绘等。最受欢迎的是机器猫,小朋友们对此充满热情,使它成为了拳头产品之一。而对于未来的打算,尽管仍处于学业阶段,但丁宁已经考虑到了长远规划——寻找与这一爱好的结合点,以便将来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