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笔下的陈献章偶然的风景
在那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生长着一个名叫陈献章的人,他的故事就像一本书,等待着被发现。陈献章(1428—1500),一个从广东新会出生的学者,以字称公甫,号为石斋,而后又自号石翁。他居住在白沙里,这个地方给了他许多灵感和宁静,也让他的名字声名远播,被尊称为白沙先生。
正统十二年的春天,当朝廷举行科举考试时,陈献章两次前往礼部参加,但最终未能取得好成绩。这段经历并没有阻止他追求学问的热情。他与吴与弼一起研究理学,一年多一点的时间里,他们深入探讨,将这段经历视为一次宝贵的学习旅程。之后,他返回家中,在自己的阳春台上筑起了一座小屋,用来阅读书籍,不久即将十岁之外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净。
几年的时间过去了,陈献章再次踏上了去京城国子监的路。当时任国子监祭酒邢让见到他,就惊讶地认为这是真正的一位儒士,即使如此,他依旧选择了离开。成化十九年,当政府授予他翰林检讨这一职位时,他却请求退休归隐于乡。在他的整个学术生涯中,无论是教学还是学习,都始终坚持一种方式——静心以养精神。
兰溪姜麟曾经评价过他说:“活孟子”,表明了对他的敬仰。而除了文学上的造诣之外,陈献章还擅长书画艺术。在山间居住的时候,如果偶尔没有笔墨可用,他就会使用束茅代替,让自己也能继续创作,最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手法,从而有“茅笔字”之称。他尤其喜欢画梅花,有《白沙诗教解》、《白沙集》等著作流传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