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沧海难为水陈献章的沉浮史
在那遥远的明代,广东新会的一片江南水乡里,有一位学者,他的名字叫陈献章,字公甫,号石斋,在晚年又被尊称为石翁。他居住在一个名叫白沙里的隐逸之地,那里的人们尊敬他,将他誉为白沙先生。
正统十二年的春天,当时的风云变幻中,他两次前往礼部考试,但最终未能如愿以偿。之后,他与吴与弼这位深藏学问之士相遇,他们共同探讨理学的奥义,一直持续了半年多才分手。在这段时间里,陈献章筑起了一座阳春台,用来安静地研读书籍,这样的生活让他沉浸其中,不再出门数年。
当他的才华得到了认可后,他被召进京城到国子监任职,而那位祭酒邢让惊叹于他的真儒气质,最终将其推荐出来。此后,在成化十九年的岁月中,他担任翰林检讨,并请求退休回到家乡。他的教学方式特别注重静心,以静养出端倪,就连兰溪姜麟也曾赞誉他是“活孟子”。
此外,陈献章还是一位擅长书画艺术的人物,即便偶尔缺乏笔墨,也不介意用茅草代替,从而自创了独特的手法,被人们称作茅笔字。他的作品中尤其擅长绘制墨梅,每一笔每一划都透露出一种淡雅和高洁。他留下了《白沙诗教解》、《白沙集》,这些作品至今仍被人传颂,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