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性德诗韵中寻找的陈献章
在那片古老而神秘的南国,一个名叫陈献章的人生于明朝广东新会的小镇。他的字是公甫,号称石斋先生,而后又被尊称为石翁。他居住在一条名叫白沙里的小巷里,那里的学者们都亲切地呼他为白沙先生。在正统十二年的春天,他两次去参加礼部的考试,但最终未能中选。
这段经历并没有阻挡他追求知识的热情,他开始跟随吴与弼学习理学,在那里度过了一段半年时间。然而,当他回家时,他决定筑起一座阳春台,用来读书研究,不再出门。这座阳春台成为了他的避风港,数年间,只有偶尔有人从外面探访。
十几年后,陈献章终于被召进京城到国子监任职。当时的祭酒邢让看到他,对他的真儒精神大为惊叹,并推崇他为“活孟子”。虽然如此,他仍然请求退休归隐,最终得到了授予翰林检讨的职位,然后再次请辞归乡。
陈献章的一生以静默著称,他认为静心是修身养性的关键。他教导学生们要端坐着澄清心灵,从静谧中找到生活和学习的方向。他的学生们对此赞誉不已,他们认为他的这种修养非常难得,有人甚至将其比作古代哲学家孟子的活版。而且,除了文学创作之外,陈献章还擅长书画艺术,即使偶尔缺乏笔墨,也会使用茅草代替,以此自成一派,被人们称为茅笔字。此外,他也特别喜欢绘制墨梅,这种作品深受人们喜爱。
在这漫长的一生中,他留下了两部重要著作《白沙诗教解》和《白沙集》,这些作品至今依旧传颂,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情感和智慧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