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陈献章的孤独追梦

  • 历史
  • 2025年02月20日
  • 在那片被岁月沉淀的土地上,广东新会的一个小镇静静地躺着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1428年,一位名叫陈献章的人生在这里绽放,他的字是公甫,号称石斋,而晚年的他更喜欢被尊称为石翁。他居住在一条名叫白沙里的小巷里,那里风景如画,每当落日余晖洒满村庄时,都能听到远处山水相呼应的声音。 正统十二年的春天,陈献章两次去礼部参加考试,但最终没有考中。这对于这个才华横溢、学识渊博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陈献章的孤独追梦

在那片被岁月沉淀的土地上,广东新会的一个小镇静静地躺着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1428年,一位名叫陈献章的人生在这里绽放,他的字是公甫,号称石斋,而晚年的他更喜欢被尊称为石翁。他居住在一条名叫白沙里的小巷里,那里风景如画,每当落日余晖洒满村庄时,都能听到远处山水相呼应的声音。

正统十二年的春天,陈献章两次去礼部参加考试,但最终没有考中。这对于这个才华横溢、学识渊博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气馁。他的朋友吴与弼是一位讲理学的大师,他们一起讨论哲学问题半年之后,陈献章决定回家了。

回到家后,他开始筑起了一座阳春台,用来读书学习。数年之内,他几乎忘记了外面的世界,只有书和静默陪伴着他。在京城的时候,他曾经担任过国子监的一职,因为他的真儒思想深得人们敬仰,因此有人惊讶地发现他竟然出现在那里。

成化十九年的秋天,当陈献章被授予翰林检讨这一高职位时,他却选择了乞求终养返回故乡。他认为自己的学问以静为主,所以教学时总是端坐澄心,从容不迫。他对待学生就像对待自己一样,这种严谨且宽厚的态度赢得了“活孟子”的美誉。

除了治学之外,陈献章还擅长书法和绘画。在山间隐居期间,如果偶尔缺少笔墨,他就会用束茅代替,以此自成一家风格,被世人称作茅笔字。他特别喜欢画墨梅,每一幅作品都透露出一种超脱尘世的心境。他的诗教解说也很有名,是《白沙集》的精华所集之处。

这样一个普通又不凡的人,在那个时代留下了一段传奇,也让我们今天能够从他的故事中汲取到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