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比较冷门的诗人世界陈献章的独特韵味
在那遥远的明代,广东新会的一片江南水乡里,有一位杰出的学者——陈献章(1428—1500)。他以字称公甫,以号自号石斋,晚年更被尊称为石翁。他的居所位于白沙里,这里的清风雅致,让他深受其影响,他便以此自豪,被世人誉为白沙先生。
正统十二年的春天,他两次应聘礼部,但最终未能及第。这段经历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学术追求。他与吴与弼一起研讨理学,一直到半年后才返回故乡。回家后,他筑起了一座阳春台,在那里沉浸于书卷之间,数年不出门一步。
几年的时间过去了,当陈献章决定再次踏上京城之路时,他已是一名有声望的学者。在国子监内,他遇见了祭酒邢让,这位老师惊讶于他的真儒气质,因此推荐他复出。当成化十九年来临,陈献章被授予翰林检讨的高职位,却选择了乞求退休归隐。
他的教学方式以静为主,用端坐澄心来培养学生。在静默中,不仅可以悟到哲理,更能够培养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心态。兰溪姜麟曾赞扬他是“活孟子”,这说明他的学问之深厚和道德修养之高。
除了文学创作,陈献章还擅长书画。他喜欢山居生活,即使偶尔没有笔墨,也会用束茅草代替写作,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被人称为茅笔字。而他的画作中,最常绘制的是墨梅,它既反映出了自然界的美丽,也折射出了作者内心世界的宁静和淡泊。至今,我们仍可从《白沙诗教解》、《白沙集》这两部作品中窥见那个时代的一抹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