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创业故事简短张果喜的果实丰收秘诀
在那个充满希望的年代,张果喜出生于江西省余江县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他的名字背后藏着一个故事——"果子熟了,大家都喜欢!"。这个名字就像他本人一样,在余江县耳熟能详。1952年出生的他,不仅谈吐痛快、幽默风趣,而且步态得体,一副潇洒自如的模样,让人联想到古代名将樊哙:粗犷中透露着精细,勇猛而不失果敢。
余江县曾经因主席的赞誉而闻名遐迩,那里的血吸虫被消灭,但贫穷却依旧缠绕在这里。在这片土地上,张果喜度过了童年的岁月,他两岁时母亲就去世了;读完小学后,他刚升入初中,便遇到了文化大革命的狂潮学校里无书可读。他15岁时,只能到邓家埠农具修造社当学徒。
五年之后,张果喜成了一名优秀木工,并担任木工车间主任,但厂务经营管理不善,最终濒临倒闭。他被任命为厂长,却面临21名职工和他们近百口人的吃饭难题,以及重达2.4万元的沉重债务。当第一次发放工资时,他们一分钱也没有,因此只能考虑卖掉家的房子,这是家族祖孙三代共享的地产。那房子的价值是土地改革后的分配,是家中的宝贵财富。但父亲看到儿子的困境仍然同意出售,以1400元解燃眉之急。这笔钱成为了他们最初的本金。
面对困境,张果喜决定闯进上海,那个繁华世界或许能给他们带来转机点。他和伙伴们带着200元钱来到上海,每个人藏50元在贴身口袋里,以防被扒手偷走。在第一百货公司屋檐下打盹,他们偶然听说九江路上的工艺品进出口公司,就有了新的希望。
九江路并未辜负他们,在那里,他们看上了樟木雕花套箱,每套300元,这对于四个人来说几乎是一笔巨款。当接待员了解他们来自毛主席表扬过的地方时,更是信任地答应了合同签订。张果喜的小小名字与1.5万元巨款第一次相连。
尽管任务艰巨,但张果喜深知要做好这样的工作需要时间和技巧,所以先在上海艺术雕刻厂学习了一周,再回到余江,将心中的每一个细节记牢。不久,他召开全厂会议,将碎木料清理出来,让每位职工照着样品练习雕刻。接着,他带领团队向东阳学习,又请东阳老师傅来教...... 最终交出了高质量的樟木雕花套箱,他们独特风格的“云龙套箱”震撼1974年的广交会。
从此以后,张果喜决心专注于食用器皿制作。他给每位雕刻师发画笔、画板,每天要求至少完成一幅素描,由他亲自审阅评分。他还让团队外出接受美术熏陶,使产品更加多彩纷呈。在1979年秋天,当他再次闯进上海的时候,他发现更大的商机——日本市场对高档佛龛需求极大,而这些佛龛虽然只占几尺见方,却结构复杂如同袖珍宫殿般精致。此事需谨慎,因为任何部件出现瑕疵,都可能导致整体无法组装。而且由于其昂贵价格,如若出现问题,对企业来说损失惨重。但正因为如此,也正因为挑战性极高,这成了 张果喜追求卓越标准的一部分。
一次,有客商提出了质量问题,而张果基竟然把客商带到包装车间,看佛龛装箱过程,然后再至仓库,让客商挑选一箱进行测试结果显示,即使包装严厉受摔击也不影响内部物品完整性。这次事件令客户彻底相信产品质量,从此与日本客户建立起稳固关系,为企业创造更多成功案例。在一次东京酒会上,当那位之前提出索赔的问题客户再次见到張果基時,這位商人已經無言以對於過往一切的事情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