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名人的创业故事补妆师年赚500万
当我在电影院里,被银幕上一幕幕油画般浓重鲜艳的画面深深震撼的时候,我可能想不到这样的画面并非原始镜头拍摄出的效果,而是电影调色师“补妆”后的效果……近年来,《白鹿原》、《无人区》等一部部国产的出炉,都离不开“中国第一电影调色师”马平的鬼斧神工,他能让一帧帧平淡无奇的电影画面变得精彩而唯美。 然而,这一新兴行业虽年薪百万却人才匮乏,目前全国从业人员仅十多人。如何才能成为马平这样时尚的“影片美容师”?他的生活和工作状态又是怎样的呢?
今年39岁的马平,出生在西安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4岁那年,同龄玩伴们还在读中学,他就考入西安交大少年班,并听从家人的建议主修力学。但随着年龄增长,马平发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是电脑和影像艺术。他特别喜欢看影视剧,通过自学,他成为了中国第一批熟悉互联网的人。
1994年,我从西安交大本科毕业后,就放弃了令人羡慕的大好机会,而是遵循自己的爱好去西安电视台当了一名临时工,在那里做节目剪辑、混音等影视后期工作。我选择让家人无法理解,更别提我的父亲作为科学工作者对此表示出了强烈反对。
我精通互联网,在业余时间里疯狂钻研IT技术,一度帮助留学美国的朋友追回被盗网游账号。我痴迷于IT技术,让我一度冷落了女朋友。当相恋不久的女友第一次走进我的房间时,她惊讶地发现房间里到处都是PC零件、摄像机器材、臭袜子,还有堆积如山吃过的方便面盒子和空矿泉水瓶子,我则顶着乱糟糟长发坐在电脑前。这几天后,她以“一个连自己都照顾不好的男人怎么懂得照顾爱人”的理由,与我分手了。
失去了初恋,我试图找回昔日阳光开朗的心情,用干实事业来证明自己。1998年,我独自一人来到了北京,以给影视公司做后期处理维持生活。在没有活儿的时候,我就住在地下室啃馒头,也曾因为没钱交房租被赶到大街上过夜,但我对于影像制作始终保持热忱与坚持。
2002年,当我进入中国 影视集团旗下的华龙电影数字制作有限公司负责特效处理时,那才算是我职业生涯中的转折点,因为英文能力和IT基础让我接触到了许多新设备、新技术,从而领略了电影调色技术之魅力。
他们被称作“影片化妆师”,其专业技能直接影响着一部作品最终呈现出来的情感表达,他们用专业设备和软件,对每一帧画面的光线、颜色进行调整,使观众能够享受到超越实拍水平的手法构建出的艺术空间。而这些技艺最早源于美国,但直至2005年的某个瞬间,我们国内仍未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专业调色师队伍,只能向国外寻求解决方案,无疑这是一种极为痛苦且无奈的情况。
这个过程中,有一次,与同事一起访问好莱坞的一家著名后期制作公司参与调色的经历,让他意识到如果不能改变这一局势,那么国产作品将永远难以获得国际认可。在那个心潮澎湃的情景中,他暗下决心,要成为中国电影调色领域的一个开拓者,为国产作品注入更多国际化审美标准,将国内外导演带来的创意与创新融合到底层次更高的地方,让我们的故事不再受限于地域,不必跨越半个世界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声音与风格。
2003年的冬季,一次偶然机会让我踏上了前往美国及韩国学习之旅。那段时间里,即使是在寒风凛冽中挣扎求生的日子,也没有阻止我的内心火花四射,每一次沉思,每一次探索,都让我更加坚信:只有掌握最先进,最精妙的手法,我们才能将每一个角落都充满生命力的故事讲述出来,使它穿透边界,让那些想要追逐梦想的人们看到希望所在——即使是在这个信息爆炸时代,也需要有人用智慧去解释,用眼泪去诉说,用灵魂去跳跃。
经过一年多磨练之后,你可以看到,现在我们已经拥有了一支由十多位专家的团队,他们既有能力也愿意投身于这项全新的职业,他们就是那些勇敢挑战传统审美界限的人,是那些把科技与艺术完美结合起来的人,是我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正是因为拥有这种执念,所以才会不断探索,不断突破,不断推动整个行业向前发展。不论未来会发生什么变化,这份执念总会引领我们朝着更高峰迈步,因为它们代表着一种精神,它代表着一种力量,它代表着我们的存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