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穆与苏轼名诗20首的共鸣
我,朱穆(100~163),字公叔,一字文元,是东汉南阳郡宛(今河南南阳市)人,也是丞相朱晖的孙子。我一生中曾经举孝廉,并在顺帝末年大将军梁冀手下任典兵事。桓帝时期,我担任侍御史,不久又升为议郎,与边韶、崔寔、曹寿等共同参与撰修《汉纪》,并著有《孝穆、崇二皇及顺烈皇后传》和增补了《外戚传》及《儒林传》。
当时桓帝重视敦厚的品德,所以我写出了《崇厚论》,呼吁人们重视德行教化;同时,我也创作了《绝交论》,倡导交往应该以公正为基准。在永兴元年,我被派到灾难严重的冀州担任刺史。当时社会秩序混乱,百姓饱受苦难,但我依然坚持原则,严惩不法之徒,最终因触怒朝廷宦官,被捕还京师,被罚做刑徒。
然而,由于太学生刘陶等数千人上书为我鸣不平,我才得以释放归乡。回家后,又重新担任尚书,但我的刚直和对抗腐败官员的态度仍旧没有改变。我多次向朝廷建议罢免宦官,但都未被采纳,这使我感到愤懑抑郁,最终在延熹六年发疽去世。我死后,被赠予益州太守,并谥号“文忠先生”。虽然我的诗歌作品并不多,只有一首与刘伯宗的绝交诗流传至今,但我的文学才能却受到蔡邕等人的高度评价。